杨谅传

简体浏览|繁體浏覽
  杨谅字德章,一名杰。
  开皇元年(581),立为汉王。
  开皇十二年,为雍州牧,加授上柱国、右卫大将军。
  一年多后,转任左卫大将军。
  开皇十七年,出京任并州总管,皇上巡幸温汤时送他到任。
  自华山以东,到沧海,南到黄河,五十二州都属他管辖。
  特别允许他便宜从事,不拘限于法律政令。
  开皇十八年,发起辽东战争,以杨谅为行军元帅,率部到辽水,遇上疾病,不利而还。
  十九年(599),突厥进犯边疆,以杨谅为行军元帅,最后未去临阵统兵。
  高祖很宠爱他。
  杨谅自以为住在天下出精兵的地方,因太子杨勇被进谗言而废黜,平时常怏怏不乐,私下里有反叛的图谋。
  他于是劝高祖说:“突厥正强大,太原即为重镇,应加强防备。”高祖听从了他的话。
  于是大发民工劳役,修缮兵器,贮存在并州。
  他又招纳亡命之徒,他身边的无户籍的人,差不多有几万。
  有个叫王支页的,是梁国将领王僧辩的儿子,年少倜傥,有奇略,为杨谅的咨议参军。
  有个叫萧摩诃的,是陈国过去的将领。
  二人都不得志,常郁郁思乱,都被杨谅所亲近友善。
  到蜀王因罪被废黜后,杨谅心里更加不安。
  碰上高祖去世,调他赴京,他不去,于是举兵造反。
  总管司马皇甫诞切劝,杨谅发怒,把他抓了起来。
  王支页劝说杨谅说:“王爷所部将吏的家属,都在关西,若用他们,就要马上长驱直入,直据京师,所谓迅雷不及掩耳。
  如只想割据过去齐国的地盘,那就要用东部的人。”杨谅不能专定,于是兼用两个办法,扬言说:“杨素反叛,将要杀他。”闻喜人、总管府兵曹裴文安劝杨谅说:“井陉以西,是王爷您掌握的地方,华山以东的兵马,也为我们所有。
  应全部发兵。
  另分派弱兵,把守路口,仍叫他们见机行事,占领地方。
  您率领精锐部队,直入蒲津。
  我裴文安请当先锋,王爷您统领大军继后,风驰电掣,一下子赶到灞上,咸阳以东,可指挥而平定了。
  京师震扰,官军来不及聚集,朝中上下互相猜疑,群情离异而震惊,谁敢不听您的号令?不出十天,大事就可定下来了。”杨谅很高兴。
  于是派他所任命的大将军余公理出太谷,以奔赴河阳。
  派大将军綦良出滏口,以奔向黎阳;派大将军刘建出兵井径,以经略燕、赵故地;派柱国乔钟葵出雁门。
  又任命裴文安为柱国,派纥单贵、王耳冉、大将军蠕蠕天保、侯莫陈惠等,直指京师。
  到离蒲津一百多里的地方,杨谅忽然改变布署,令纥单贵切断河桥,驻守蒲州,而召来裴文安。
  裴文安到了,说:“兵贵神速诡密,本想出其不意。
  王爷您既又不动,我文安又退了兵,使他们计划得成,大势完了啊!”杨谅不回答。
  杨谅以王耳冉为蒲州刺史,裴文安为晋州刺史,薛粹为绛州刺史,梁菩萨为潞州刺史,韦道正为韩州刺史,张伯英为泽州刺史。
  炀帝派杨素率五千骑兵,袭击王耳冉、纥单贵于蒲州,打败了他们。
  杨素于是率步兵、骑兵四万奔向太原。
  杨谅让赵子开守高壁,杨素打跑了他。
  杨谅大惧,在蒿泽抵抗杨素。
  刚好天下大雨,杨谅想撤兵回去。
  王支页劝他说:“杨素长途奔袭,兵马劳累,王爷您亲率精兵攻击,势力必然大涨。
  如今见敌而退,把胆怯显示给他人看,阻拦了战士斗志,增加了西军的气焰,请王爷不要退兵。”杨谅不听,退兵守清源。
  杨素进而攻击,杨谅统兵与官军大战,死了一万八千人。
  杨谅退兵保并州,杨素进兵包围了他。
  杨谅穷途末路,向杨素投降。
  百官上奏,杨谅罪该处死。
  炀帝说:“我兄弟太少,不忍心说什么,想曲法饶杨谅一死。”于是削职为民,不让子孙继承爵位,最后被活活关死。
  他儿子杨颢,因而也被禁锢。
  宇文化及杀炀帝时,杨颢遇害。
  史臣说:高祖的儿子五人,未有终其天年的,真是怪事啊!房陵王杨勇,借助于与高祖的骨肉之亲,讲究君臣之义,经略创造,与高祖契阔夷险,抚军监国,总共二十年。
  他虽不能称有三善,但能侍奉父母,不缺人子之礼。
  高祖对他恩宠既变,外加谗言离间,高祖为父的慈爱,立即隔于人理;父子之道,于是灭了天性。
  隋朝将亡,庶民百姓都知道了。
  《慎子》有言说:“一只兔子在街上跑,上百人追逐它;满街都是兔子,过路人连看都不看一下。”难道是他们不想得到兔子吗?这是因为他们都能得到兔子的缘故。
  房陵王当太子很久了,高祖一朝换了他,开了逆乱的头,长了觊觎的望。
  另外,维城建帜,加重威权,恃宠而骄,多自封植,进而超过规矩,退而不依其道,杨俊忧郁而死,实在是由于这个缘故。
  不久国运方艰,谗人已胜,兄弟之间,不肯相容。
  杨秀窥探岷山、蜀地的险阻,杨谅发动晋阳的甲兵,成此乱国乱常之祸,大概也是有原因而这样作的。
  《棠棣》诗是白作了的呀,有鼻之封没有指望了,有的被幽囚在牢房里,有的被下毒毒死。
  本根既绝,枝叶全剪,十几年后,国家就完了。
  自古以来废长立幼,以至倾覆家国的多得很,但考究他们的乱亡之祸,没有像隋朝这么残酷的。
  《诗经》上说:“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后来有国有家的人,能不深以为戒吗?
<
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