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繁體

从李清照的风雨人生看其词的风雨意象

  李素平

  内容提要 风雨是易安词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意象之一,李清照身世坎坷,对于词中的风雨意象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她用女性的细腻去感受大自然的风雨,用女性的柔弱去承受感情的风雨,用女性的坚韧去承担社会的风雨。

  关键词 李清照;风雨人生;风雨意象

  风雨是易安词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自然意象,粗略统计高达40次,占其现存词的60%以上。因此,对易安词中风雨意象的统计、分析和阐释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李清照的风雨人生。

  词中与风有关的词汇有:斜风、细风、微风、清风、小风、晴风、晚风、西风、风不起、晚来风、五更风、霎儿风、九万里风、风雨、风露、风来、风住、风骤、风柔、感风吟月、妒风笑月。与雨有关的词汇有:细雨、疏雨、微雨、暖雨、暗雨、风雨、吹雨、雨疏、雨藉、雨润、雨来佳、催花雨、三更雨。李清照身世坎坷,对于词中的风雨意象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在创作上,李清照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1]〔P125)可以说她是用女性的细腻去感受大自然的风雨,用女性的柔弱去承受感情的风雨,用女性的坚韧去承担社会的风雨。

  一、用女性的细腻去感受大自然的风雨

  李清照出生于著名泉城(今山东济南)的一个书香门第、仕宦之家。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他的仕途沉浮与苏轼休戚相关。因此他服膺苏轼的自由、宽容思想,受苏轼影响很深。他把这种自由宽容的思想表现于家庭管理和子女教育方面,任随李清照身心自由发展,让她率直自然的性格和心灵不受束缚和扭曲,而保持着有益于其继续发展的独立自由的基调。他的母亲王氏,是一位善写文章,颇有文化素养的女士。“与宋代一般闺秀所遭遇的严格女教环境不同,李清照是生活在相对宽松自由家庭中,并接受了良好的早期教育。”[2](P80)可以说,浓厚的文学氛围、宽松自由的家庭教育,如和风细雨般滋润出李清照性格的一面——天真、活泼、大胆、率直。她热爱自然,讴歌自然,善于用女性的细腻去发现自然中的美。“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蝶恋花》)暖雨、晴风、冻土初解,初生的柳叶如睡眼初开,刚绽开的梅花似红艳的腮颊,这是初春的景致。风、雨在李清照的笔下富有特别的情韵。如果说这是描写初春的风雨,那么“细风吹雨弄轻阴”(《浣溪沙》)、“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好事近》)则是暮春的风雨。《忆王孙》是描写暮秋景色的:

  湖山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1]

  轻风吹来,掠过湖面,水波荡漾,渺无边际,花朵稀疏,香气减少,莲子已成,荷叶变老,水光山色、眠沙鸥鹭,都仿佛成为词人亲密的朋友。在这幅清幽和谐的荷池秋景图中,蕴藏着词人热爱自然美的激情。

  除了用一颗细腻的心去欣赏大自然的风雨外,她还用一颗异常敏感的心去感受大自然的风雨。当以《如梦令》为代表: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1]

  作者早上醒来,微带醉意,由昨夜的稀雨急风想起窗外海棠,不知经风雨之后有何变化。“试问”一笔,饱蘸着作者的惜春之情。问者情多而答者意淡。“知否?知否?”的问句即是对侍女的断然否定,又包含着责备之意。之所以能察觉到卷帘人觉察不到的细微变化——骤风疏雨带来“绿肥红瘦”的变异,是因为作者有一颗细腻而敏感的心。

  二、用女性的柔弱去承受感情的风雨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同诸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爱好文学,尤其是金石书画,是北宋著名的金石学家,由于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和兴趣,所以他们有过一段幸福甜蜜的生活。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在青州“屏居乡里十年”时,他们夫妇“每获一书,即同共斟校,整集签题”,买到了有名的字帖、画卷或古代祭器、鼎文也要反复展玩鉴赏,下一番品评研究的功夫。“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3](P133)由此可见,在他们的生活里,充满了爱情和文明的乐趣。有相聚,也有离别;有欢乐,也有苦楚。夫妻间的暂时离别,本不算什么大事,但在封建社会里,妇女的社会地位完全取决于丈夫的爱恋程度,而男性在外,又往往另寻新欢而不归,遂造成女性心理的一种极强烈的孤独感和畏惧感。“当我们阅读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时,觉得其中有与‘恩爱伉俪’十分矛盾的特殊情感存在。清照以‘武陵人远’,暗指赵明诚将去纳妾而远离了家乡爱妻。”[2]李清照对赵明诚固然一往情深,而赵明诚宦游在外狎妓蓄妾的可能行为成为她“欲说还休”的一块心病,加之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社会她所要承担的无嗣的尴尬是她一生的缺憾,这更加重了她的相思之苦。所以,透过李清照的词,我们眼前往往会浮现出一个孤独、清瘦、无聊的词人自我形象。每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也不例外,《醉花阴》便是一首佳节怀人之作。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1]

  薄雾浓云的氛围暗衬丈夫离别后孤寂无聊、度日如年的心绪。燃香、饮酒,此可谓易安之嗜好。明诚出游,清照独守深闺,孑然一身,寂寞难耐,便只好燃香聊慰孤寂,以美酒浇相思之苦。面对本应团聚的重阳佳节,怎么不黯然神伤呢?“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将一个昼夜愁闷、苗条清瘦的思妇形象活脱出来,“西风”这一意象使得这一幅画面罩上凄美的色彩。

  在《点绛唇》中,作者主要写闺怨,借伤春惜春之情表达深闺寂寞,愁肠百结的情思,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1]

  深闺寂寞,愁肠百结,雨打花落,伤春不已,倚遍阑干,望断天涯,不见行人归来,唯有衰草连天。“催花雨”本意为春雨使花速开,故名“催花雨”,但这里是讲“春去”,应该是花被雨打而落。雨打落花、衰草连天的景象,既可能是眼前之实景,更是因“望断天涯无归路”而产生的一种青春、爱情被“雨打风吹去”的感伤、苦闷、愁苦的心境。

  又如《念奴娇》,“萧条庭院,有斜风细雨,重门须闭。”此词通过写雨后春景来抒发深闺寂寞、情怀夫君之情。是什么让这位女词人经常形瘦神消呢?仅仅是因为“有斜风细雨”的“种种恼人天气”吗?仅仅是因为“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见《行香子》)的变幻无常吗?这风这雨,不仅是自然界的风雨,更是感情的风雨。李清照是个婉约的词人,节外生枝、游离不定的感情风雨便通过这风雨意象含蓄地表现出来。

  三、用女性的坚韧去承担社会的风雨

  “李清照早年一直生活在学术文艺空气相当浓厚的生活环境里,但崇宁初年激烈的新旧党争,也给李赵两家罩上了政治阴影。其父李格非名列于元佑党籍(旧党),公公赵挺之却是被苏轼斥为‘学行无取,诛求无厌’的小人,时为副相,排斥旧党不遗余力。后来新党内部倾轧激烈而罢相,不久即因病去世。赵明诚被捕送下狱,不久罢官,携清照退归青州,过了近十年的隐居生活。她曾求赵挺之搭救父亲,又曾讽刺公公‘灸手可热心可寒’。”[3]在当时的社会,李清照虽然处于无权过问政治的地位,但残酷的现实使她逐步感受到当时政治的黑暗。靖康之变,李清照仓皇南渡,她对依附敌伪政权的丑恶行径十分不满,她通过诗词进行了无情抨击。如断句“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等,直接指责朝廷的懦弱无能;著名的《乌江》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南宋苟安的不满、忧愤之心溢于言表,其豪放之慨、其不满之情,不让须眉。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任职建康时,不幸病故,丈夫的病逝对李清照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她在祭文中说:“白日正中,叹宠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语气何其沉痛!因为她写了这些正直论调的诗,所以在这种哀伤艰难的岁月里,还有人诬李清照通敌。她在《金石录后序》说:“先侯(赵明诚)病亟时,有张飞卿学士携玉壶过视侯,便携去,其实珉也。不知何人传道,遂妄言有‘颁金’之语,或传亦有密论列者。”[3](P117)“颁金”大概是指通敌之类的严重政治事件,这事使她惊惶无比,为了表明心迹,她将留下的所有的铜器献给朝廷,并追随宋高宗逃亡路线,后得到朝中的亲信大臣綦崇礼的援助,得以洗脱冤情。这次奔波使李清照心力交瘁,精神和物质上都受到了极大损失。时代的不幸造就了李清照刚强的一面,她的这一气慨,虽然主要表现在她的诗里,但与她词里所抒写的悲切凄苦的心情,同样是出于深沉的忧国之念和恢复之志。可以说,在黑暗的政治面前,她是用女性的刚强去傲视政治的风雨。“恨潇潇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多丽》)作者是在咏菊,又是自咏,表面上是赞美菊花的高标逸韵,傲岸不屈,实际上表现了诗人自己憎厌鄙俗、倾慕高洁的情怀。这风雨既是自然界的风雨,更是社会的风雨。菊、梅是孤高品性的象征,在《满庭芳》这首咏梅词中,作者写道:“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梅花的风韵情致虽然超过其它的花,但是却可能遭受风雨的摧残蹂躏。显然这里的风雨双关两意,且侧重于后者——社会的风雨,渗透着作者鄙弃庸俗、孤芳自赏的思想感情。

  李清照的词中有一首豪放词《渔家傲》,便借梦境反映自已忧患余生的思想境界。“天接云涛接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这是一首言志的词,上片先描写入梦景色:云涛汹涌,雾气迷漫,天河流转,千帆飞舞,展现出一种瑰丽雄壮的境界。下片借“回答天帝的询问暗示出自己在敌骑纵横南北、小王朝岌岌可危之时,由于用作品表达了鲜明的爱国思想而获罪于统治者,以致横遭迫害,使她自伤徒有才学,却报国无门,发出了‘路远日暮’的屈原式的嗟叹”[4](P344)。“九万里风鹏正举”出自《庄子·逍遥游》,作者想象大风起处,那翼若垂天之云,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展翅奋飞,而自己则拟驾一叶蓬舟,随风吹往那仙人所居的海上神山,这里的“风”是狂风,是大风,是长风,这种浪漫的想象可以说是作者本身远大政治抱负的投射。沈曾植在《菌阁琐谈》中评论道:“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

  国破家亡之恨,夫妇永别之悲,政治迫害之忧,孑然独处之寂,这些都像巨大的阴影笼罩着李清照的晚年生活。《武陵春》是作者暂居金华时的作品,里面写道“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这里的“风住”,不仅可以理解为大自然的风住,也可以理解为一段飘零日子的结束,一场风波的平息。“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听说双溪是当地名胜,风景绮丽,这对喜爱游山玩水的词人来说,曾引起过她的注意,但又生怕那舴艋小舟载不动许多忧愁,所以打消了泛舟出游的意兴。词中流露出埋藏在她内心深处的衷曲——物是人非的山河之痛、悼亡之思以及生命之火黯然失色的直觉,真挚而深沉!

  在著名的《声声慢》中,无一处不是她饱经忧患之后低沉的倾诉,无一处不是她历尽沧桑后急促忧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侯,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

  凉秋、寒风、归雁、黄花……在触动词人的满怀愁思,淡酒挡不住寒气,更驱不走心中的愁云,更何况是在秋雨梧桐的黄昏,淅淅沥沥的雨洒在梧桐叶上,就如点点滴滴滴在词人的心头。这寒风,这细雨,是词人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政治的风风雨雨后融合了词人主观感情色彩的客观环境,展现了词人的思夫之悲,亡国之痛!

  李清照晚年所写的元宵感怀之作《永遇乐》,由元宵佳节的今昔对比引起盛衰之感,抒发了流落他乡、孤独寂寞的境遇和心情。

  落日镶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1]

  虽是染柳烟浓的融合天气,她却因担心“次第岂无风雨”而谢绝了来邀她出外游赏的诗朋酒侣。“这就显示出她历尽沧桑后对一切都感到变幻莫测而顾虑重重的心理状态”[5](P278),对未来生活的忧虑担心。这风雨是自然界的风雨,更是社会的、政治的风雨。

  如果说李清照早期主要是用女性的细腻去感受大自然的风雨,用女性的柔弱去承受感情的风雨,而在经历国破家亡之后的晚期,则主要是用女性的坚韧去承担社会的风雨。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邓友梅.女性词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刘伟民.李清照词选[M].呼和浩特:内蒙古少儿出版社,2000.

  [4]吕慧鹃,刘波,卢达.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三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5]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李素平(1975-),女,土家族,现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广东 揭阳522000)

  原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