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繁體

唐代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唐诗创作之繁荣,流派之众多,题材之丰富,是历朝历代所罕见的。清代编纂的《全唐诗》收录的作品达48900余首,有姓名可考的诗人有2200多人。文学史上对唐诗的时期划分,以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分法影响最大,也沿用至今。

  晚唐时期大致是指公元827年到859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代温庭筠《商山早行》)概括了晚唐时期的诗歌气象。唐王朝的衰落已成定势,诗人在政治上显得软弱、平庸,他们企图在自己的个人生活琐事中寻求一时的快慰,或陷入个人的情感纠葛之中,反映在诗歌创作上,整个诗坛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感伤气氛,追求藻饰的创作风气逐渐增浓。忧时念乱,沉迷声色或隐遁山水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出现了李商隐、杜牧、元稹、白居易、韩愈、贾岛等著名诗人。

  在晚唐名家辈出,名作如林的诗坛上,睦州相继出现了一批土生土长的有一定知名度的诗人,南宋谢翱的朋友翁衡将其命名为“睦州诗派”:“惟新定自元和至咸通间,以诗名凡十人,视他郡为最。施处士肩吾、方先生干、李建州频、喻校书凫,世并有集。翁征君洮,有集,藏于家。章协律八元、徐处士凝、周生朴、喻生坦之,并有诗,见唐《间气》及《文苑》诸书。皇甫推官以文章受业韩门。翱客睦,与学为诗者,推唐人以至魏汉,或解或否,无以答。友人翁衡取十先生编为集,名曰睦州诗派。”从这段话可知,翁衡所说的“睦州诗派”包括施肩吾、方干、李频、翁洮、章八元、徐凝、周朴、喻凫、喻坦之、皇甫湜等十位睦州诗人。唐代睦州包括桐庐、分水、建德、寿昌、淳安、遂安六县。今天的桐庐县由原桐庐、分水合并,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地处钱塘江中游,富春江横贯全境。据乾隆《桐庐县志》和光绪《分水县志》的《户口》记载,宋绍兴九年,桐庐13004户17955人,分水7114户13515人。唐末人口应该更加稀少。当时的桐庐、分水又属于远离京城的僻远小县,但睦州诗派中的方干、喻凫、施肩吾、章八元、徐凝、周朴、喻坦之、皇甫湜等八位就是桐庐(指今桐庐县域,下同)人。其实睦州诗派桐庐的参与者还有严维、章孝标、章碣、皇甫松、罗万象、陈彀、崔涂、罗甫、何希尧、章鲁封等。晚唐有据可查的桐庐诗人达18位之多,组成了一个颇具地域色彩的诗人群体,形成了桐庐现象。《全唐诗》《全唐诗逸》《全唐诗补编》中,桐庐有18位诗人的1086首诗辑录其中;《唐才子传》有11位诗人位列其中。

  一

  那么,诗人“桐庐群”又如何创作与自身功名仕途、生活状态相系的诗歌呢?

  这些诗人中年代最早的是章八元(生卒年不详),字虞贤,他少年时偶然在邮亭墙壁上题诗,诗人严维见后非常惊奇,遂收为弟子。在名师严维的传教下,章八元诗赋精绝,人称“章才子”。唐大历六年(771),章八元考中进士第三名——探花。唐贞元中担任句容县主簿,后升为协律郎(掌校正乐律)。章八元游京师,于长安慈恩寺塔壁上题诗云:“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宠。落日风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濛濛。”后来著名诗人元稹和白居易到大雁塔游览,看见塔壁上的题诗,赞叹道:“不意严维出此高弟,名下果无虚士也。”

  章八元之子章孝标(791—873),字道正,特有诗才,唐元和十四年(819)考取进士。李绅镇守扬州时,邀章孝标赴宴,饮酒酬唱。李绅以《春雪》为题,请诸赋诗,章孝标吟道:“六出飞花处处飘,粘窗著砌上寒条。朱门到晚难盈尺,尽是三军喜气销。”满座拍手称道,赞叹不已。章孝标之子章碣(字丽山,836年—905年),也是晚唐著名诗人,乾符三年(876)登进士第。他在《焚书坑》诗中写道:“竹帛灯烟销帝业居,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此诗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推崇,毛主席曾多次书写章碣诗作。“三章”祖孙三代皆以风雅著称,桐庐至今还流传着“一门三进士,祖孙是诗人”的佳话。

  章八元的老师严维(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正文,越州(今绍兴)人。初隐居桐庐,与刘长卿友善。唐至德二年,严维以“词藻宏丽”进士及第,因“心恋家山,无意仕进,以家贫至老,不能远离,授诸暨尉。”严维工诗,与当时名辈岑参、刘长卿、皇甫冉、韩翃、李端等交游唱和。唐大历中,曾与郑概、裴冕、徐嶷、王纲等宴于园宅,联句赋诗,世称浙东唱和。《唐才子传》称其“诗情雅重,挹魏晋之风,锻炼铿锵,庶少遗恨”。严维诗以送别赠酬居多,他的《酬刘员外见寄》的“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向称名句;七绝《丹阳送韦参军》亦为名作。

  桐庐唯一的状元施肩吾(780-861),字希圣。唐元和十五年(820),施肩吾踌躇满志地赴京赶考,被宪宗皇帝钦点为状元。唐庆元年(821),朝廷腐败,官员拉帮结派,勾心斗角,互相残害。施肩吾深感世道艰难,人情险恶,决定弃仕归隐,他在《上礼部侍郎陈情》诗中写道:“九重城里无亲识,八百人中独姓施。弱羽飞时攒箭险,蹇驴行处薄冰危。晴天欲照盆难反,贫女如花镜不知。却向从来受恩地,再求青律变寒枝。”未待朝廷授官,施肩吾就到洪州西山(今江西省新建县)归隐,世称“华阳真人”。后来,施肩吾从西山返回故里,在家乡居住不久,就率领族人渡海到澎湖列岛定居,成为开发澎湖第一人。施肩吾于唐咸通二年(861)客死澎湖,享年八十二岁。

  徐凝与施肩吾是同科进士,他的诗朴实无华,意境深远,笔墨流畅自然。唐长庆二年(822),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一日,白居易在开元寺观赏牡丹花,见徐凝在寺壁上题《牡丹》诗:“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大为赞赏,立即邀请徐凝饮酒酬唱,尽醉而归。又一次,徐凝游览处州府缙云仙都,见鼎湖峰拔地而起,状如春笋。传说此峰为黄帝轩辕氏炼丹升天之处,徐凝即作《题处州缙云鼎湖》诗云:“黄帝旌旗去不回,空携片石碧崔嵬。有时风卷鼎湖浪,散作青天雨点来。”被后世奉为千古绝唱。

  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从小爱吟咏,深得师长徐凝器重。方干年轻时,偶得佳句,惊喜欲狂,跌破了嘴唇,留下终身残疾。方干本考中进士,因主考官见他缺唇丑陋,遂将他除名,引以为憾。后来,方干携带诗稿去拜谒钱塘(今杭州)刺史姚合,姚合初见方干,以豁唇貌丑,颇为轻视,方干告辞而归。一日,姚合空闲无事,随手从案桌上拿起《方干诗稿》来看,惊叹道:“好诗,是个难得人才!”姚合责怪自己不该以貌取人,便亲自到桐庐白云源登门向方干道歉,并邀请方干去钱塘府中做客。自此后,方干无意科举,以吟诗作赋为娱。他常与喻凫、李频、翁洮等咏诗唱和,关系非常密切。唐宣宗大中年间,方干到会稽寻创别业,从此流寓鉴湖。唐懿宗咸通时,越州(今绍兴)太守、浙东观察使王龟听说方干之名,亲自来拜访他。方干平时见人便三拜为礼,见太守也是一样,人戏称他为“方三拜”,可惜方干至死也不曾被起用。方干客死于会稽鉴湖,归葬桐庐白云源。后人赞叹他“身无一寸禄,名扬千万里。”北宋景祐年间,范仲淹贬到睦州任刺史,拨款重建严先生祠堂,同时绘方干像于祠堂东侧以配享。

  桐庐诗人中不得不说的是皇甫湜、皇甫松父子。皇甫湜(公元777—835年),字持正,生于唐睦州新安(今淳安县)。唐宪宗元和元年,考中进士,历任陆浑(今河北蒿县)县尉、工部郎中等职。皇甫湜是韩愈的弟子,与李翱、张籍齐名,他与施肩吾一样,在第二年的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获对策第一,但也得罪了当朝宰相李吉甫。唐元和八年,皇甫湜辞官回睦州,访友人施肩吾后定居赤洲(今桐庐瑶琳镇皇甫村),为桐江皇甫氏始迁祖。皇甫松(生卒年不详),字子奇,自号檀栾子。皇甫松少年时胸怀大志,意欲为国效力,却仕途不顺。《桐江赤洲厚伦皇甫氏宗谱》上说,皇甫松“父子文学并称,早年科举失意,未能出仕,殁后唐昭宗追赠为进士”。他工诗善词,措词闲雅,犹存古诗遗意。《大隐赋》尤为绮丽,脍炙人口,“出其右者鲜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皇甫松的诗研究学者一般称之为“声诗”,其诗风含蓄婉转,深含感情。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人以为喻凫就是喻坦之。其实喻凫和喻坦之是父子关系。喻凫(生卒年不详),江西南昌人,开成五年(1458)进士及第,当过乌程县令。史料对其生平记述较少,《唐才子传》上说,“凫,毗陵人,开成五年,李从实榜进士,仕为乌程县令,有诗名。”据民国《分水县志·流寓》记载,喻凫后迁徙分水,“尝与方干赋诗往还”。有关史料显示,喻凫一生创作甚丰。喻凫作为贾岛后学,很大程度继承了贾岛的诗风,时人论及喻凫时,大多以为喻凫师承贾岛,得其“奇僻”,清代贺赏《载酒园诗话》说,喻凫效贾岛为师,人称“贾喻”。喻凫之子喻坦之(生卒年不详),名列“咸通十哲”。喻坦之屡试不中后久居长安,与建州刺史李频友善,其诗题材狭窄,多旅游、送别之作,间有佳篇。《唐才子传》说:“喻坦之,久寓长安,囊罄,忆渔樵,还居旧山。与李建州频为友。频以诗送归云,‘从容心自切,饮水胜衔杯。共在山中住,相随阙下来。修身空有道,取事各无媒。不信升平代,终遗草泽才。’盖困于穷蹇,情见于辞矣。同时严维、徐凝、章八元,枌榆相望,前后唱和亦多。”

  周朴也是桐庐一位著名晚唐诗人。关于周朴的籍贯,《全唐诗》《唐才子传》说法不一,有福建长乐、浙江湖州、湖南慈利诸说。而稍后于其的林嵩在为其诗集所作序中则云:“生于钓台,而长于瓯闽。”李立朴译注的《唐才子传·周朴》进一步明确:“钓台,指东汉严光隐钓之处,在桐庐县。则周朴本贯应属桐庐。”离开桐庐后,周朴初隐嵩山,后避地福州,寄食鸟石山寺。周朴喜欢苦涩的诗风,隐居山林的他,具有典型的文人多重性格:一方面与山僧钓叟相往还,淡于名利,观察使扬发、李诲招聘,皆拒而不往,后因拒绝参加黄巢义军而被杀;另一方面又有忧国忧民的情怀。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这样评价周朴:“唐之晚年,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如周朴者,构思尤艰,每有所得,必极其雕琢,故时人称朴诗月锻季炼,未及成篇,已播人口,其名重当时如此。而今不复传矣。余少时犹见其集,其句有云: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又云:晓来山鸟闹,雨过杏花稀。诚佳句也。”由此可见,周朴在唐末宋初在诗坛的影响力。

  在富春江一带至今还流传着晚唐诗人罗隐秀才的传奇故事。民间传说罗隐出语成谶,他的父亲叫罗甫(字令则),江西豫章(今南昌)人。据清光绪修《浙江姚江罗氏宗谱》记载,罗甫于唐大中八年(854)甲戍科登颜标榜进士,初拜起居郎,驸马都尉。当朝驸马大学士郑灏奇非常赏识罗甫的才能,将女儿许配给了他。这样一个皇亲国戚,却忠正直谏,反以“忤旨”落职。罗甫罢官后,兄弟三人便携家眷从豫章迁徙到桐庐。定居桐庐后,他开办学塾,设馆课徒,以教书为乐,业余时间开始编写《五经通典》。唐广明元年(880),罗甫又一次被迫举家迁徙至慈溪。罗甫工诗赋,但存世作品稀少。

  崔涂,字礼山,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崔涂生平也是值得研究的。《全唐诗》只说他江南人,根据他的《读方干诗因怀江南别业》:“把君诗一吟,万里见君心。华发新知少,沧洲旧隐深。”《与友人同怀江南别业》:“因君话故国,此夕倍依依。旧业临秋水,何人在钓矶?”不难看出,崔涂就是桐庐人,而且与方干是近邻。崔涂工诗,“深造理窟,端能竦动人意,写景状怀,往往宣陶肺腑。(元·辛文房《唐才子卷》卷九)”(窃以为,说崔涂是桐庐人,此段诗歌记载还缺乏说服力,只能说明他在桐庐住过。)

  还有五位晚唐桐庐诗人也不容忽视。一是方干之父方肃。孙郃在《玄英先生传》中写道:“方干,父曰肃,举进士,章协律八元美其诗,以其子妻之。八元即先生外王父也。”从中可知章八元赏识方肃的诗才,把自己的女儿都嫁给方肃为妻。可惜的是方肃的诗竟然一首也没有流传下来。二是施肩吾的女婿何希尧,字唐臣,号常欢喜居士。《万历严州府志》载:“(何希尧)隐居未仕。有诗名,长于乐府,其功底可与施肩吾相提并论。”三是唐大中七年(854)进士陈瑴,桐庐三合人,据乾隆《桐庐县志》载:“(陈瑴)九岁能读九经,通大义,授闵县令”。现仅存他的《钓台》诗一首。四是分水诗人罗万象,光绪《分水县志·仙释》载:“罗万象,唐时官御史,有政声。后弃官隐于分水紫罗山,筑白云亭以居。”后来,他移居到了“邑西蒿源山”,即今百江镇翰坂村。“有白衣人愿为弟子或见白龙从深谷出,至庵化为人共异之。”民间传说罗万象到了蒿源山后成仙了。五是诗人章鲁封,据《万历严州府志》记载:“频举进士不第,有隽才,少与罗隐齐名,官累迁苏州刺史,著章子三卷行世。”

  二

  翁衡提出的“睦州诗派”给睦州文化增了光添了彩,也使睦州人感到骄傲。“安史之乱”后,唐代诗坛呈现出多元化走向,综观晚唐桐庐诗人的诗风,是追求之中有新变。用“诗派”来概括桐庐诗人,恐怕还是用诗人“群”来认识更为恰当。桐庐诗人的诗风大致可以分为四大师承:有以大历十才子严维、刘长卿为代表的继承传统的京城山水派,如章八元、章孝标等。有以元稹和白居易为代表的世俗浅近派,如施肩吾、徐凝等。有以韩愈、贾岛、姚合等人为代表的求奇派(最终形成了苦吟一派),如喻凫等。还有章碣的变体诗,追求在主流诗风上的新变。例如,其双韵诗:“东南路尽吴江畔,正是穷愁暮雨天。鸥鹭不嫌斜两岸,波涛欺得逆风船。偶逢岛寺停帆看,深羡渔翁下钓眠。今古若论英达算,鸱夷高兴固无边。”他首创偶句、单句平仄声各自为韵,一时赶时髦者竞起效仿。

  三

  晚唐的桐庐能够在不到100年的时间内集中出现如此之多且诗名出众的诗人,并形成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细究起来,我认为有五个原因:

  一是桐庐“天下独绝”的自然风光。“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南朝吴均《与朱元思书》)”桐庐境内的“奇山异水”早就通过谢灵运、吴均等人的诗文闻名遐迩,也为桐庐诗人启发文思,提供了“江山之助”,并为晚唐桐庐诗人群体的形成提供了土壤。他们以山水田园诗为主,诗风清丽明快,反映了一方山水养育下的诗人性格。

  二是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物色旁求至汉庭,一宵同寝见交情。先生不入云台像,赢得桐江万古名。(方干《题严子陵祠》)”桐庐历代名人辈出,山川人物,交相辉映。桐君、严子陵两位著名隐士是我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偶像,严子陵钓台更是古代失意文人的精神家园,桐庐诗人在拜谒严子陵钓台时留下名篇佳作也在情理之中了。

  三是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安史之乱后,北方地区生灵涂炭,“两京蹂于胡骑,士君子多以家渡江东(《旧唐书·权德與传》”,江东就是现在的长江以东地区,较为富足,有读书科考的氛围。唐朝统治阶层相对较为注重吸纳寒门士子入仕,这使得读书风气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活跃起来,特别是自武则天以后,又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逐渐走向完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往往会诞生、涌现出了大批天赋极高、成就斐然的杰出诗人。

  四是得天独厚的师承基础。严维、皎然、贯休隐桐庐,刘长卿、杜牧、许浑客睦州,白居易、姚合寓杭州,戴叔伦、独孤及、权德與等一大批诗人或游宦、或出使、或侨居,汇集于富春江畔,形成了长安、洛阳以外另一个诗坛中心。他们集会宴东,悠游往还,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大历前期鲍防为官浙东时,与严维、吕渭等30多人联唱,结为《大历浙东联唱集》。桐庐诗人章八元身处“浙东联唱”之中;徐凝师从严维;皇甫湜受“湖州诗会”的顾况、孟郊熏染;徐凝见到方干,“器之,授以格律”,桐庐诗人或向前辈拜师学艺、交流唱和,或诗人群间相互学习,在创作上或多或少得到了前辈的指点、教诲,前辈们为桐庐诗人以其不同的方式追随当时的主流诗风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是惊人相似的人生经历。桐庐诗人群普遍命运坎坷,为了仕途,他们背井离乡,或参加科考,或做个小官,或隐居山林。喻坦之、章碣、皇甫松、方干等屡举进士不第,一生羁旅各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施肩吾、罗万象等虽曾进士及第,但因仕途不顺,最终选择归隐;章八元、章孝标、徐凝、皇甫湜、罗甫等及第后虽也曾入仕,但官终不显;何希尧等索性远离考场,隐居不仕。

  晚唐诗人“桐庐群”体的出现得益于故乡绿水青山的哺育,他们用诗歌吟咏秀山秀水,用诗歌迎朋送友,用诗歌表达渴求友谊之情、思念家乡之心,归隐山林之趣。他们诗歌的苦心吟作各有千秋,他们丰富的创造性、新鲜的认识感,使晚唐诗歌不断圆熟并臻于完美。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诗歌的百花园,而晚唐桐庐诗人群则是这百花园中最绚丽的一朵奇葩。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