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繁體

古典诗词闪耀着道义和智慧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当下,一些人对学习古典诗词怀抱抵拒心态,甚至认为古典诗词诞生于传统社会,其意义和价值如今都大打折扣。这些观点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程杰看来是错误的。程杰认为,“兴、观、群、怨”主要是说人的学识和情趣,而“事父”、“事君”是社会责任,“鸟兽草木之名”则是自然科学知识。通过古典诗词的兴发感动,今人仍能获得精神上的提升与慰藉。

  而程杰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古典诗词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致中求和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对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协调全球化时代日益复杂的人类社会内部环境,充满了道义和智慧的启迪。

  “中国的诗歌具有非常强大的功能,成为深入人心的文化形态。”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志士仁人,当后人缅怀这些光辉人物时,诗歌往往成为最为耀眼的闪光点。行吟泽畔的屈原、飘泊江湖的杜甫,他们凭借壮丽诗篇在中国人民心中获得了永生。文天祥舍生取义的人格精神凝聚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诗中,林则徐奋不顾身的报国热情凝聚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两句诗中,这些价值取向在今天依然激励人们为正义事业而献身。

  重视古典诗词的熏陶功能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上海小学生使用的一年级语文课本删除了原教材中《画》、《草》、《登鹳雀楼》等8首古诗。此举在社会上引发广泛争议。

  事实上,类似的现象早就存在,古典诗词的教育传承现状不容乐观。即使是大学中文系的古典文学课程近年来也被大大削减了。张海鸥表示,在大学,诗词教育中“去中国化”的倾向有增无减,很多高校中文系的中国文学史课时屡遭削减,现已少得可怜;传统诗词写作课程基本没有必修课,只是偶有选修课。

  从一定意义看,上述现象是整个社会日益重经济能力而轻人文素养的反映。在学者看来,这种轻视人文素养的倾向,会令年轻人在浮躁的社会中无所适从,导致人们心理秩序失衡,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

  也有学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社会对诗词教育的认知偏差有关。莫砺锋表示,我们可能长期忽视了诵读古典诗歌的另一种意义,也就是古人所谓的“诗教”,即诗歌的教化功能。

  事实上,我国的“诗教”传统源远流长。莫砺锋告诉记者,孔子教育弟子,以“六经”为主要教材,“六经”中至少有《诗》与《乐》直接属于文艺的范畴,在孔子看来,诗歌与音乐的主要功能不是娱乐,而是教化,是修养道德、陶冶性情的利器。

  莫砺锋表示,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中华诗教传统经典作品无不身兼优美的文学作品与深刻的人生指南双重身份。诸如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提倡奉献、崇尚和谐、拒绝庸俗等道德取向,都在传统诗歌经典中得到充分、生动的体现。

  在山东大学教授袁世硕看来,古典诗词,文温以丽,意深而远。袁世硕也认为,“诗教”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提升,今天素质教育倡导的“德、智、美”都能通过“诗教”获得。

  “古往今来,人们从咿呀学语时就诵读古诗词,在经典作品的浸润中培养自己的生活趣味和写作才能。”一位学者告诉记者,作为古代文学中最灿烂的经典,古典诗词在培养审美感受、塑造艺术趣味、陶冶生命情怀等方面仍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那些认为古典诗词不具备现代价值的观点,与现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有关,在现实中站不住脚。”中山大学教授张海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类生活并不只是求新,还需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只是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变化,更需要精神的持守。在精神层面,人类以往许多的文化和智慧都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不会被时间切割,不会被空间阻隔,中华古典诗词文化即属此类。

  以学术研究促进普及与传承

  中国的古典诗歌以生动而具体的方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但受访学者表示,长期以来,古典诗词的价值未能充分体现。

  莫砺锋表示,中华诗教传统本应对现代社会文明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未能充分得到实现,尚需通过学理上的深入研究来探讨引导人们阅读古代经典诗歌并从中汲取精神教益的方法和途径。

  “学术研究和古典诗词传承的关系十分密切,学术研究成果积累越厚,古典诗词传承和普及的起点就越高。”有学者表示,目前占据大众阅读市场的古典诗词鉴赏读物,文字都很抒情,读起来更像是散文,从鉴赏方面来说还有一定距离。真正的鉴赏同时也是高超的文学批评,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发掘作品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这就需要专业学者写出更专门的鉴赏书籍提供给社会。

  程杰表示,未来应在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阶段,继续坚持并提升古典诗词教学的地位。在大学非中文专业培养中,也应设立一定的古诗文选读课程,在综合性的“大学语文”课程中,也应安排较多的古诗篇目。

  一个可喜的现象是,近年来,很多学者积极参与古典诗词的教育与普及,将专业的学术知识及其个人的兴味体验演绎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演讲,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在高校,很多学者也在努力地推动古诗词教育。张海鸥举例说,在中山大学,有十几位老师长期指导一个学生社团——岭南诗词研习社,开设诗词写作选修课,办诗词刊物,倡导学生读诗词,写诗词。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