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繁體

古诗词复习资料完全整理

2020-06-07 16:15:47

  一、《关雎》古诗词笔记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文学常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2.译文:
 
  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水荇菜长短不齐,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
 
  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
 
  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3.内容理解:
 
  描写一位痴情小伙子对心上人朝思暮想的执着追求。雎鸠的阵阵鸣叫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种种复杂的情感油然而生,渴望与失望交错,幸福与煎熬并存。一位纯情少年热恋中的心态在这里表露得淋漓尽致。
 
  3.诗歌赏析:
 
  (1)概括诗歌第一章的内容,并说说为什么要由关雎写起?
 
  答:文中的这位男子,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由关雎和鸣起兴,渲染气氛。触景生情,由景到人。
 
  (2)概括第二三章的内容。
 
  男子对女子执着追求和极度思念。
 
  (3)为什么要写采摘荇菜的情景?
 
  借此来隐喻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4)概括第四五章内容。
 
  表现这个情窦初开少男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以至于在梦中他与心上人终于相会了,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她,心中充满了欢喜之情和把她取进家门的喜悦和热闹的场面。
 
  (4)全诗的线索是如何的?
 
  发现—思念(求不得)—相会(想像中)
 
  二、《蒹葭》古诗词笔记
 

  蒹葭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sùhuí)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1.译文: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2.内容理解: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3.诗歌赏析。
 
  (1)请你试用一句话来表现诗中优美的画面。
 
  例:读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萧瑟的秋风中苇丛起伏,芦花白茫茫一片。
 
  例: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茫,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人,踯躅水边,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水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名状。
 
  (2)诗中主人公苦苦追寻的那个美丽的、朦胧的、若有若无的伊人是否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象征着一个目标、一种美好的理想或是愿望。
 
  (3)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4)从抒情主人公身上你领悟到了什么?
 
  为自己的理想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的探索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生活中不要忽视求索本身!!!
 
  三、《十五从军征》古诗词笔记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他说)“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当时繁复的兵役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没有马革裹尸,却也垂垂而暮。
 
  四、《观沧海》古诗词笔记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波涛汹涌,山岛高耸挺立。
 
  树木苍翠茂密,各种草丰盛茂密。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万顷波涛溯涌澎湃。
 
  日月好象是在海涛中运行,光彩耀眼的星辰好象是在海涛中闪烁。
 
  庆幸到了极点啊,就用诗歌来表达白己的心愿和志向吧。
 
  【主题思想】
 
  通过登高揽胜所见山水的壮丽景色,热情歌颂了包罗万象的辽阔大海和生机勃勃的山岛树木,抒发了自己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伟政治抱负和奋发乐观的精神。
 
  【简答题】
 
  1.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进行虚写,将眼前海上的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的胸怀。
 
  2.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两个“若”字表明这是写的是虚景,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有助于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更能突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3.本文的写作特点。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苍凉慷慨。
 
  4.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
 
  河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
 
  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从静态事物写到动态事物。
 
  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5.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五、《饮酒》古诗词笔记
 
  (二)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他还是田园派的创始人。
 
  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可从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意,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主旨
 
  这首诗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从自然景物中寻得的快乐。
 
  名句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写自己采菊东篱时无意偶见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胜景与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交感融合,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这些大自然高洁淳朴的美好景致与结庐人境却超凡脱俗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意境,在这种意境中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
 
  精要考题:
 
  阅读《饮酒(其五)》,完成问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人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生活图景,表达了自己的心情。(2分)
 
  答案示例:闲适
 
  2.阅读画线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联诗在你脑海中呈现的是怎样的画面。(2分)
 
  答:_______
 
  黄昏时分,山间雾霭环绕着南山,若有若无,成群的飞鸟也在这薄薄的雾气中结伴归巢了。
 
  3.作者眼中,菊花、山峦、云雾、飞鸟这些寻常景物皆可入诗。我国古代诗歌中还有很多描写自然景物的句子。请写出连续的两句:①,②。(2分)
 
  答案示例:①大漠孤烟直②长河落日圆。
 
  (评分标准:共2分。每空1分,如答课外诗句,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4.诗歌的前四句,诗人通过自问自答表明了他①_________________的处世态度,这种态度就体现在“②________”两字中。
 
  1.不与世俗同流合污2.心远
 
  六、《木兰诗》笔记

 

  木兰诗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jiū)。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文学常识:《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凡是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称为“乐府”)
 
  2、翻译:(织布机)唧唧又唧唧,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思念什么?(木兰答道)她什么都没在想,什么也没思念。昨天晚上看见军中的文告皇上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也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去(集市上)买马鞍和马匹,从此替代父亲出征。木兰到了各地集市买了骏马、鞍鞯、辔头、长鞭。早晨辞别了爹娘离开,傍晚住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溅溅地流淌声。早晨辞别黄河河岸,傍晚到达黑山头,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脚下胡人的战马发出啾啾的鸣叫。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的跨过一道道的关。北方的寒气中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射在铠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朝堂上。木兰被记很大的功勋,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千里马,送木兰回到故乡。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扶持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整理艳丽的装束;小弟听说姐姐回来了,磨起刀来杀猪宰羊。回到家中打开我东屋、西屋的门,坐坐我东屋、西屋的床,脱下我的战袍,穿上我以前的旧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梳理像云那样的鬓发,再贴上好看的花黄。出屋子去看望同伍的士兵,同伍的士兵都大为吃惊:一同共事很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个女郎。据说,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用原文回答
 
  1、木兰从军的原因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3、写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4、写木兰矫健雄姿的诗句(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诗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5、写边塞夜景表现军旅的苦寒生活的句子(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的句子)(描写边塞军营夜景,借星夜哨兵为战场上的木兰做了一幅剪影式勾勒的诗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6、写战争的激烈悲壮的诗句(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7、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8、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9、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其原话是(与成语“扑朔迷离”有关且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0、互文: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七、《登幽州台歌》笔记整理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赏析
 
  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八、《次北固山下》古诗词笔记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作者简介:
 
  王湾(公元693年~751年),是唐代诗人。字号不详。王湾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约在开元十七年,他曾作诗赠当时宰相萧嵩和裴光庭,后来去世。
 
  翻译: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主旨:
 
  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羁旅行役。
 
  名句赏析: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精要考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答:由尾联可领悟到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3分)
 
  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所描写的是: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显然表现了时间变化、季节交替的自然之趣。第二问可从诗句所描写的意境之妙、用词的巧妙、运用修辞的作用等方面分析。【答案】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1分)示例一: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3.如果本诗是写旅途中的乡愁,那首联中有没有体现.
 
  “客路”延伸到青山之外,“小舟”行驶在绿水之间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人在它乡,漂泊异地,思乡之情感已表现出来。
 
  4.赏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翻译:家书要传到哪里呢?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分析: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写了诗人淡淡的乡愁。
 
  5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所呈现的画面。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开阔的江面,顺风行船,和风吹来,恰好把帆儿端端直直地高悬着。
 
  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作者希望归雁能把自己的思乡之情传递到洛阳。寄托某物来传递情感,这样的诗句并不少见。请你再写出一联古诗句,并说说作者寄所托之物传达了内心怎样的情感。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人希望明月来传递对友人王昌龄的忧虑、诚挚的关怀、深切的思念以及内心感慨等复杂情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借月传递情感,表达对亲人美好的祝愿。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借花落与燕归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九、《使至塞上》古诗词笔记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曾官至尚书右丞。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并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其诗、画成就都很高,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翻译:
 
  我轻车简从要视察边疆,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我)像蓬草飘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北方的天空,获得了自由。大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正圆。走到萧关恰好遇见骑马的侦察兵,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
 
  主旨: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文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表达了诗人的抑郁、愤闷、孤独、寂寞之情,和希望边疆平定的感情。
 
  名句欣赏: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精要考题:
 
  1.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
 
  2.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即可)的意境;表现了孤寂的情感
 
  3.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这两句诗写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
 
  4、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周围是一望无际的沙漠,无声无息,远方袅袅升起一阵烟雾,好像想要将天和地连接起来。
 
  大江东去,将落的太阳枕在这一滚滚长河之上,他发出的红光好似要将世间万物给溶进他的体内.
 
  5.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具体说说诗人是怎样借边关的景色来抒发内心情感的。
 
  大雁北归,诗人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传达诗人压抑苦闷的心情。诗人极目远眺,黄沙莽莽,无边无际,孤烟升腾,落日浑圆,面对塞外苍茫、雄浑的景象,诗人感到既惊奇而又愉快,心胸也豁然开朗了。
 
  6.请从画线诗句中选出你感受最深的一个字(词),谈谈你对它的理解。
 
  “征蓬”是诗人把自己比作随风飘零的蓬草,能够使人感受到诗人的孤寂落寞。
 
  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古诗词笔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被人们称之为“诗仙”,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缬诗成泣鬼神。
 
  翻译: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那里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让我把对你的忧愁与思念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主旨:
 
  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一样永远长久。
 
  名句赏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在李白的笔下,明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王昌龄知己甚众!在众多的知己中,李白这种无私的声援、坚定的信赖和诚笃的友谊,不仅给王昌龄以温暖,而且也给了他与邪恶势力斗争的勇气。
 
  精要考题:
 
  1.题解。
 
  (1)闻:听到,听说。
 
  (2)左迁:贬谪,降职。
 
  (3)龙标:今湖南黔阳。
 
  2.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写景作用:渲染离恨伤感的气氛。
 
  闻道,闻讯,暗含诗人听到友人被贬这一消息的吃惊、惋惜。
 
  “过五溪”可见贬谪之荒远,旅途的艰难;
 
  “过”不仅写出龙标的荒远渺邈,更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
 
  把我的愁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一同伴随你奔赴夜郎之西!运用拟人的修辞,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同情、关切之情。
 
  十一、《行路难》古诗词笔记
 

  行路难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代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使他对腐败社会加深了认识,写下了许多抨击帝王权贵荒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翻译: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把山给封住了。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巨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主旨:
 
  本诗抒写了世路艰难,功业难建的苦闷心情。可见诗人内心充满矛盾。
 
  名句赏析:
 
  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精要考题: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诗中哪些典型的动作细节揭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揭示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象征手法,象征自己仕途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其中寓含着无限的悲愤。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吕尚、伊尹那样的官运,表达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4、诗中引用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引用姜太公垂钓的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5、写出与下面典故对应的人物。
 
  A垂钓碧溪--姜太公B乘舟梦日边--伊尹C长风破浪--宗悫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分别含有姜尚和伊尹两个人物的典故,表达了作者不甘心消沉,希望能重新能得到任用一展宏图的思想愿望。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后人称道,试作简要分析。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突出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高昂乐观思想感情。
 
  十二、《黄鹤楼》古诗词笔记
 

  黄鹤楼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主旨:本诗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
 
  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精要考题:
 
  1.诗歌的前两联,借一个“________”字,写出了眼前景象的清寂苍茫,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惆怅失落。
 
  空
 
  2.(2分)阅读划横线诗句,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在你脑海中所呈现的景象。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明媚的阳光照耀着汉江水,北岸那郁郁葱葱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的花草葱茏繁茂,生机盎然。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4.描绘颈联的画面。
 
  晴天时,汉阳城上郁郁葱葱的树木在阳光的照耀下,苍翠挺拔,江中的鹦鹉洲上茂密的花草使人心旷神怡。
 
  十三、《望岳》古诗词笔记
 

  望岳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解,晨昏不同。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显得渺小的群山。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创作背景: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名句赏析:
 
  尾联两句,写诗人由仰望泰山而产生的登临“绝顶”的愿望。诗人通过想象的情景来衬托渲染眼前的情景。“凌”字表现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豪迈气概。“一览众山小”则写出了他想象中登上绝顶俯瞰群山的感受,极富诗意,劲拔有力。从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
 
  精要考题:
 
  1.赏析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答:这两句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对仗工整。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一个割字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理解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答:这两句诗的意义是:我终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举目观看那群山的矮小。化用《孟子•尽心上》中“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语义,既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又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同时也蕴含着“站得高、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3.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答:①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②“钟”是积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答: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
 
  5.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答:①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气秀丽,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②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③烘托手法,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6.《唐宋诗醇》中乾隆评本诗说:“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作者将自己雄心与泰山的雄伟巧妙交融,请结合颔联和颈联描绘的情境谈谈你的理解。
 
  作者近望泰山,慨叹于大自然对泰山的钟爱,将神奇与秀美都赠予泰山;仰望泰山,巍峨高峻的泰山将山南北割成白天黑夜。这雄伟神奇的景象让作者内心激荡,自然随泰山的雄伟而生发登高的遐想,抒发不畏艰险,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景色的雄奇引发了作者的雄心。
 
  课后练习: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人在《望岳》中借助描绘泰山之景,表达了
 
  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或豪迈的气概或远大的志向
 
  2.这首诗中的“岳”指五岳之首——东岳泰山,请你发挥想象,从划线句中任选两句,描绘出诗中作者所望到的景象。
 
  大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巍峨的泰山矗立在齐鲁大地,好像要把天空割开,山南、山北的景色截然不同,山南一面阳光普照,明亮如晨晓;而山北一面不见天日,阴翳如黄昏。
 
  3.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很有格调,令人百读不厌,请结合诗作谈谈你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获得的感悟。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这首诗我感悟到:只有努力达到人生每阶段的高点,才能真正体验成功的快乐,才能拥有非凡的心胸与气魄,而且,只要胸怀大志,勇于攀登,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十四、《春望》古诗词笔记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2、翻译:
 
  国都已经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花都感伤时事而落泪,鸟都怅恨而叫得惊心。战火长时不息,一封家书都极其珍贵。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几乎梳不成发髻插不住簪。
 
  3、主旨: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4、名句赏析:国都沦陷,山河依旧,人事全非。“城春”,承“山河在”,都城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天。“草木深”则接“国破”而言,人民逃难离散,草木任其疯长,一片荒凉。这两句都用了转折法,但上句是逆折,下句是顺折,章法显出变化。“国破”的断垣残壁与“城春”的生机蓬勃构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突出勾画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
 
  句子理解:
 
  1、首联
 
  一个“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凉,令人满目凄然。眼前人事和永恒时空的对比,使诗人更强烈地感觉着内心的荒凉寂寞,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颔联
 
  感伤国事,花也会流泪,怀恨离别,鸟也会惊心。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花鸟以感情,移情于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批判了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另一种说法是:诗人从小处落笔,情因景生,景随情移,诗人为国家残破和亲人离别而伤愁,所以看见繁花烂漫,反使之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3、颈联
 
  写战火连续不断,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写出了战争持续时间长,家书的弥足珍贵,表达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
 
  4、尾联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疏短少,简直不能插簪。写愁之深切,情境悲苦。“白头”因愁而生,“搔”,即抓挠,表示心绪烦乱。“更短”,言愁的程度越来越深。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艺术写法:
 
  1、前两联以“望”字统摄,诗人俯瞻仰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2、借景抒情,情注全诗。开篇四句写景,写国都沦陷,一片荒凉,后四句直接抒情,诗人忧国思家。
 
  3、格律严谨,对仗工整。
 
  精要考题:
 
  1、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含义: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