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繁體

古诗词背后的故事之民族节气

2020-11-13 18:28:47

  自古以来爱国人士不胜枚举,每个王朝末年都会有一些一腔热血报答国家的忠臣。如明朝末年的史可法、袁崇焕,清朝中后期的王鼎,晚期的林则徐、邓世昌等。这些人用他们的一生给后世留下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可真正要论出名,小编认为都不及一人,他是宝祐四年的状元,因身处南宋末年的战乱时代,故而以一介书生之躯,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元斗争。身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的他是南宋末年带领军民抗击元朝入侵的三位领袖之一。

   自宋孝宗之后,南宋政权一代不如一代,到了宋理宗期间蒙古陆陆续续灭掉西辽、西夏、金、大理等国,兵锋直指南宋。而当忽必烈建立大元王朝后,中原只剩下南宋没有解决。此时的南宋流亡政权偏安一隅,极端腐朽黑暗,元朝军队则陆陆续续发动了多次对南宋的进攻。风雨飘摇的南宋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亡国的悲剧似乎不可避免,因为此时加入元朝阵营的不仅仅有蒙古人,更多的是汉人,所以南宋灭亡已是大势所趋。

   祥兴元年,这位抗元英雄临危受命,率军进驻潮州潮阳县,欲凭山海之险屯粮招兵,伺机而动。无奈双方战力悬殊,这年年底,在一次遭元军突袭后,他兵败被元军俘虏。元军阵中的大将劝其归顺,并要求其写书信劝其他正誓死顽抗的抗元将领投降,而他严词拒绝:“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眺望着那烟波浩渺的祖国海疆,他感慨万千,挥毫写下一首悲壮激昂的诗。而这气贯长虹、启迪后世的名篇中,尤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和广大民众。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一个积弱积贫的时代,但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而文天祥正是为这个时代而生的。南宋被灭后,文天祥被投入恶牢,囚禁折磨达三年之久。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不为百般折磨、千般利诱、万缕亲情所动,于狱中凛然作《正气歌》,颂历史人物不朽业绩,抒“是气所磅腐,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之志向。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文天祥被押往元朝大都,见到了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许诺,只要文天祥肯归顺,依然担任丞相一职。文天祥悲壮地说:“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忽必烈见文天祥态度如此坚决,尽管他是个惜才之人,至此也死心了,只好下令处决文天祥。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巿口刑场。监斩官问:“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厉声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已完结,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文天祥为拯救祖国而死,舍身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他的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原因绝非手法技巧,而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怀和血性精神。古代诗文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孕育着宝贵的中国情怀和中华气节。而纵观古代诗词中,最能体现出民族气节的,个人认为以《过零丁洋》最甚。这首诗我们从小就读,但真的读懂了吗?以前只是字面上读懂了,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累积,才逐渐走近了文天祥,隔着700多年的岁月与先贤进行精神的交流: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面对生死抉择,他毅然选择了后者,并非是他不珍惜生命和亲情,而是他更看重民族尊严和为官操守,相比于那些见风使舵、投机背叛之辈的卑劣人性,表现出人性的光辉和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