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繁體

走近大宋爱国词人辛弃疾

  刘松

  辛弃疾不但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而且是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词风格多样,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以豪放为主,其中又不乏风格婉约,寓意深曲的作品。辛弃疾一生共留下620多首词作,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雄冠两宋。后代的词评家,评价辛弃疾是“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他在大宋词坛上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苏轼齐名,在中国文学史上,辛弃疾还是一位能征善战、精通军事,勇冠三军的抗金将领和民族英雄,是一位难得少有的文武全才。

  宋高宗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5月11日,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历城,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别号稼轩。辛弃疾出生时,大宋的半壁江山北方早已沦陷于金兵之手。辛弃疾的爷爷辛赞,因为众多家族所牵累,在“靖康之变”时未能跟随宋室南渡,迫不得已在金国任职,他先后任谯县县令、开封守之职。辛弃疾的父亲辛文郁很早就去世了,所以辛弃疾自幼就跟随爷爷辛赞生活。爷爷辛赞虽然在金国任职,但是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始终不忘“亡国之恨”,一心向往大宋朝廷,从小就给辛弃疾灌输爱国忠君思想,这也为以后的辛弃疾成长为一名抗金将领和爱国词人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宋史》记载,辛弃疾10岁时与金国著名词人党怀英共同从师于蔡伯坚。后来,辛弃疾曾经在15岁和18岁两次去燕京参加金国的科举考试,但是都没有考中。辛弃疾21岁时,的爷爷辛赞病故。第二年,也就是南宋绍兴三十一年,元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亲帅大军进犯南宋。22岁的辛弃疾抓住“金兵南侵,后方空虚”的有利时机,发动了二千余人在济南以南揭竿起义。事后,辛弃疾又帅众投奔到当时最大的一支起义军耿京的旗下,并担任耿京的掌书记。当时,有一个叫义端的和尚,会些武功也喜欢谈论军事,早先与辛弃疾有过交往,在辛弃疾聚众起义时,和尚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起义。于是,辛弃疾前去劝他投奔了耿京。哪知这个和尚义端本是个名利之徒,有一天晚上,他偷了耿京的大印,逃跑而走,前去投靠金人邀功。耿京十分恼怒,气得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时间,让我把他抓来,如抓不到他,再杀我也不迟。”于是,辛弃疾快马加鞭直奔金营的方向去追和尚义端,半道就追上了他,挥剑斩其首级,回报耿京。从此,耿京更认为辛弃疾是真正的英雄豪杰。

  绍兴三十二年,在辛弃疾的劝说下,起义首领耿京愿意归顺大宋,就令辛弃疾带着奏表前去呈献南宋朝廷。当时宋高宗正在建康(今南京)劳军,他高兴地召见了辛弃疾,嘉奖了起义将领的忠诚,授予耿京为天平节度使,授辛弃疾右承务郎兼任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让辛弃疾带着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南归。当辛弃疾途径海州(今连云港)时,才听说起义军发生了重大变故,义军首领耿京已经被他的部下张安国和邵进杀害,张安国和邵进也投降了金国。辛弃疾在海州对手下的众人说:“如今发生这么大的变故,我们拿什么回朝廷复命呢?只有擒拿贼子,回报朝廷!”于是,辛弃疾带领王世隆、马全福等五十名勇士,连夜来了一个千里大奔袭,从海州直奔山东济州(巨野)的金营。当辛弃疾带领的五十名勇士奔袭到金兵五万人的大营时,叛徒张安国正在营帐中喝酒,他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就被辛弃疾“三下五除二”绑了起来,往马背上一放,接着冲出重重敌营,疾驰而去。浑身是胆的辛弃疾,这种奔袭千里,万马军中抓俘虏,在我国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最后,辛弃疾一直把叛徒张安国押到建康行营,交给南宋朝廷定罪,这个可耻的叛徒最终落了砍头示众的下场。当时,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才刚刚23岁,就有如此壮举,建此奇功,真可谓“自古英雄出少年!”

  南归后的辛弃疾,先后任江阴签判、广德军通判、建康府通判、司农寺主簿、滁州知府、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江西提点刑狱、京西转运判官、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江西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湖南转运副使等职。这一时期是辛弃疾的青壮年时期,也是为官较为顺利的时期,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雄心勃勃,壮志凌云。在这一时期,他先后给南宋朝廷上书了著名的《美芹十论》和《九议》等一系列的治国抗金方略,时时不忘北伐中原,收复失地,但是他的爱国主张均没有被软弱的南宋朝廷采纳。在建康任参议官时,辛弃疾35岁,这时他已经回归大宋整整十二年了,北伐中原,收复故土,仍然是美好的憧憬,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是进取,他自己悲感“英雄无用武之地”,十分失落。他在游览建康赏心亭时,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一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 吴钩 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 翠袖 , 揾英雄泪 。

  这首次是辛弃疾对祖国山河破碎的哀叹,也是对自己壮志难酬的哀叹。少年英雄的壮志豪情,只能任无情岁月的消磨,如今却到了“求田问舍”、“说鲈鱼堪脍”的地步,这不能不说是英雄的孤独与无奈,更是英雄的悲愤与痛苦!

  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40岁的辛弃疾改任湖南转运副使时,同僚王正之置酒于小山亭为他饯行,辛弃疾借酒抒怀,再次发出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哀叹!于是他奋笔疾书,写下千古绝唱《摸鱼儿》一词: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在此词中,他用“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再一次讽刺了南宋朝廷的偏安,愤怒疾呼人生有多少年华?能经得起“几番风雨”?就这样白白流失而去。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冲突,最终形成了辛弃疾词作的悲壮苍凉的风格。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建议屡屡不被朝廷采纳,渐渐地他的这颗炽热的爱国之心,终于有点心灰意冷,随产生了隐居的念头。公元1180年,41岁的辛弃疾再次出任隆兴(今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第二年春,辛弃疾在江西上饶带湖兴建了一所园林式庄园,用于安置家人定居。他亲自设计建筑图纸,在高处建房子,把低处开辟成农田,并对众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还把新建的庄园取名为“稼轩”,从此自号为“稼轩居士”。谁知,辛弃疾的庄园刚刚盖好,他就遭到了谏官的弹劾,结果被罢官免职。从此,辛弃疾就回到了他的上饶带湖庄园,开始了前后长达18年之久的闲居生活。

  据史料记载,辛弃疾从43岁到63岁,这期间他除了在53岁至55岁曾经去福建任职外,其余的时间都是在江西的家中闲居。也就是他在任福州知府兼福建路安抚使的任上,他又在江西上饶铅山县东二十五里的期思渡,修建另一所别墅,再一次遭到弹劾,结果又被解职回家隐居。也就是说辛弃疾一生盖了两次房子,被人弹劾了两次,也被罢了两次官,前后有18年都是在江西家中度过的。辛弃疾罢官在江西上饶带湖闲居的岁月里,他结识了著名学者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和词人陈亮等人,他们一起谈论诗词文章和国家大事。虽然辛弃疾被罢官在家闲居,但是他仍然念念不忘国事,常常回忆起自己当年,自己长剑在手,驰骋疆场,为国建功立业的动人场面。这从他的词《破阵子》中就可以看出: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以前的少年英雄,如今只能借酒消愁,醉里挑灯看剑,空老山林,“可怜白发生”了,这不能不让雄心壮志的爱国英雄词人辛弃疾痛心疾首,而又无可奈何。在这期间,辛弃疾一边潜心编辑自己的词集《稼轩词甲集》,一边寄情于山水之间,留恋于田园之中,消磨时光。也就是在此时,他还创作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山水田园词,如他的《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首题为“夜行黄沙道中”的词,正是辛弃疾闲居上饶时所作,词人把明月、清风、小雨,蝉声、蛙声和稻花香等一系列的夏夜农村景物纳入词中,使宁静的乡村夏夜充满了一片生机盎然,把整个乡村夜景写得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辛弃疾还有一首《清平乐·村居》,也是被大家公认的田园词佳作: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在这首词中,作者广泛运用白描的手法,把乡村一些司空见惯的“老太太拉家常、农人锄豆、织鸡笼、小孩剥莲蓬”的琐事纳入词中,使这首词读起来更加恬静自然、清新可人。尤其是用“无赖”一词,形容顽童,形象贴切,修饰独到,更是恒古未有。一个活泼顽皮、可爱动人的孩子形象一下子就活脱脱地跃然纸上。

  南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这一年辛弃疾57岁,这是他生最为倒霉的一年,一场大火把他的上饶带湖庄园是烧得一干二净,他不得不带领全家移居到铅山飘泉新居居住。九月份,他遭到朝廷谏官的弹劾,连朝廷给他保留的主管冲佑观的空衔也被剥夺殆尽。到此,以前曾经身为四品官职的辛弃疾,彻彻底底地成了一个平头百姓。

  直到宋宁宗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已经是64岁高龄的词人辛弃疾,终于等来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次复出机会。大宋名臣韩琦的曾孙韩侂胄被起用为宰相,他极力主张北伐,因此大量起用主战派人士。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家中闲置了20多年,他天天盼望朝廷北伐,直盼得望眼欲穿、白发苍苍,终于盼到了这一天。辛弃疾先被任命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一年后,又被调任到抗金的最前线镇江任知府。其实,辛弃疾对镇江并不陌生,而且非常熟悉。因为辛弃疾的老丈人范邦彦家就在镇江,辛弃疾与大舅子范如山也十分要好,后来辛弃疾又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范如山的儿子范炎。所以说,现在辛弃疾既是镇江范家的女婿,又是范家的岳丈。辛范两代姻缘,关系非同寻常。因此,词人辛弃疾是经常来往镇江的,所以他对这里非常熟悉。

  辛弃疾一到镇江任上,就积极备战,一边打造铠甲,一边训练士卒,尽心尽力做好北伐前的准备工作。辛弃疾毕竟是军旅出生,深谙兵法韬略,即使大战在即,他也异常的趁着冷静。而韩侂胄就不一样了,他急功近利,急于冒进,主张立即伐金,这必然得到了辛弃疾的极力反对。辛弃疾还一再告诫他要想北伐成功,必行遵循“无欲速”、“审先后”、“能任败”三大原则,不可轻易冒进,否从必遭失败。谁知韩侂胄一意孤行,根本不听辛弃疾劝阻。双方经过几次激烈的争论,观点分歧,矛盾日益激化。不久,韩侂胄感到辛弃疾成了自己北伐的“绊脚石”,就找了个借口,想把辛弃疾排挤出去。辛弃疾几经宦海沉浮,也深知韩侂胄的北伐不可能取得胜利。公元1205年,66岁的辛弃疾,怀着满腔悲愤离开了镇江,返回江西铅山。

  词人辛弃疾在离开镇江临行前,他登临了镇江北固山上的北固亭,凭高望远,抚今追昔,哀叹自己报国无门,愤恨不已。于是,他满怀悲愤地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两首宋词中的千古名篇。他在《永遇乐》中写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他的《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在上面的两首词中,辛弃疾借助对镇江历史上的孙权和刘裕两位英雄的缅怀,并引用元嘉仓促北伐失败的惨痛教训,再一次提醒韩侂胄不可仓促冒进,轻举妄动。这两首词是辛弃疾爱国词中名篇佳作,词风豪迈激昂、雄厚奔放,慷慨悲壮,气势恢宏,气吞山河,开宋词另一豪放派之先河。此后,词坛上把这一类风格相近的爱国词人,统称为“辛派词人”。

  后来,果然不出辛弃疾所料,韩侂胄仓促北伐,很快大败而归。一年后,韩侂胄后悔不已,再次邀请辛弃疾出山相助,怎奈辛弃疾已身染重病,无力前往。公元1207年秋,一代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弥留之际,连续高呼数声:“杀贼、杀贼、杀贼……”。悲愤而亡,带着“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深深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68岁。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