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繁體

李清照诗词中的自我形象

  杜新燕

  内容提要 在中国词体发展史上,李清照的词有着极高的地位,历来被誉为“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究其原因,在于李清照的词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更在于她的词抒写了一个独具个性的自我形象。本文拟从李清照对自然的态度,李清照对爱情的体验,以及李清照的理想追求三个方面,剖析李清照词中的自我形象特点,揭示李清照词中自我形象的实质。

  关键词 李清照;自我形象;士大夫情结;女性;爱情体验

  宋代是我国词坛一个百花盛开的时代,李清照及其“易安体”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她的词婉丽、清新,历来被后人推祟,被认为“不逊色于唐宋任何一位诗词大家的词后”(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从她存留下来的词作中可以看到,创作对她是很重要的,她高兴时写词,痛苦时也写词,填词成为她生活中很大的一部分内容。

  诗词历来是一位作者的心灵寄托,是一个人内心无所遮掩的袒露。作为百年不遇的才女,李清照以女性所特有的惠心抒写着她多灾多难的人生,也抒写了她清新脱俗的自我形象。从李清照词来省识她的春风面目,当然也就别有兴味了。

  1李清照诗词的自然特征

  山水不仅是诗人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也是诗人的心结。早在先秦时期,且不说道家的齐万物,《诗经》的比兴,即使是最偏重社会人伦的孔子,也早有“暮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舞乎雩,咏而归”的回归自然之想。从诗人诞生之日起,自然就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优越的家庭环境,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这使她有条件在欣赏自然景物的绚丽风采时,能于自然中陶冶性灵,与自然融为一体。因此,终其一生,李清照都无时不以词描写自然,以自然抒写自我。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一词勾勒出一幅荡舟晚游图,热情赞美大自然的绚丽多彩,表现出她本人热爱自然的浓厚情怀。当然,这类清新明快的作品在她词作后期就几乎没有了。而她后期无论是“愁”还是“恨”,大都仍是以自然物作为载体的。“断香情怀恶,西风崔衬梧桐落”。落花、西风、梧桐、用自然界的凄美表达内心的愁苦。她的词作几乎充满了大自然的景物。她借菊述怀,咏梅诉苦,见大雁断肠、见落花伤心,听流水怀旧,在黄昏中哀愁。她欣赏自然美,热爱自然美,自然与她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湖上风波来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怨王孙》在一个少女眼中,自然风光显得那样丰富,那样热情,每一山每一水是那样的可亲可爱。这样的风光,不仅是一个少女坦率、纯真的情感的显露,也是自然的本色和原色。然而,由于观赏者所具有的社会属性,必然使诗词中所描绘出来的自然风光也具有了社会属性,成为人的情感的投射。花常开,花亦常谢;春常来,春亦常去。自然的法则一到诗人眼里,就成了“红衰翠减”的惜春之情与美人自怜,于是,青春活泼的少女,就有了“秋已暮,红稀香少”的淡淡的闲愁。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对“海棠依旧”中“绿肥红瘦”的敏锐的体验,不就是一种红颜薄命的人生感叹吗?许多词评家都喜欢将李清照早期词的格调定为“活泼”“爽朗”,正是没有看到李清照词的个性特点。

  前面说到,李清照是一个深谙传统诗歌的作家,历来中国诗人的士大夫情结,不可能不对她产生影响。也许,处在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尚未意识到这一点,但传统诗人的士大夫情结,早已在诗人潜意识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这种情感逐渐日趋明朗化。在《多丽·小楼寒》中,李清照所抒写的就不仅只是一种“绿肥红瘦”与“红颜薄命”的人生比拟的叹息,更是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士大夫形象的自我写照。“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李清照一生,将屈原、陶潜作为自己的人格理想的标准,她一生都种菊、爱菊,在她的《漱玉词》中屡屡写菊、言菊,正是李清照这一个性特征的自我写照。

  李清照的晚年,身遭国破家亡,颠沛流离,写在词中的自然山水,更是别有一番景象。《清平乐·年年雪里》已不再写雪中梅花的风姿,梅花成了记忆的引子;《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双溪的春光“尚好”,但只言“闻说”而不着其面目;到《声声慢·寻寻觅觅》,眼前的淡酒,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等,无一不是“旧时相识”,生活中的一草一物,都不再是眼前物,而处处如梦了。李清照后期词中的自然山水景物,全成了“愁”的化身。这种愁,当然有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愁苦,有美人迟暮、孤独无依的愁闷,但这只是造成“愁”的直接原因,只是“愁”的外在表象。事实上,这种愁苦与前期词中那种潜在的淡淡愁绪是一脉相承的,不过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愁苦中不断叠加了深广的社会内容,从而使这种愁苦越来越显性化,越来越浓厚、丰富,以至于达到“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程度。

  2李清照诗词的情感特征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风凰台上忆吹箫》)香炉冷,锦被翻,仓尘满,日高方起还倦于梳头。丈夫的离去把自己的欢乐、激情全带走了。可见李清照纵是一代词家也没有跳出任何一个女子都有的对爱情的珍视和依赖。

  当然了,作为一位优秀的女词人,李清照除流露出女性自身的一些弱点外,更多地还是那种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柔媚。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把少女青春的觉醒和难以言传的心事表达得淋漓尽致。不管这少女是不是李清照本人,可也能看出李清照在爱情中也有着那种“欲说还休”的微妙心情。“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虹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这种纯美的心情,不仅是李清照本人,也是说尽千古以来恋爱中女子的心情。

  在丈夫早逝后,李清照仍处处流露出对丈夫的深切思念。“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逢,山枕斜欹,枕损钗头风。”(《蝶恋花》)美好的景色却无人一起欣赏,只有眼泪相伴,想起陆游和唐婉的凄美分离,再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对丈夫的思念使自己常常夜不能寐,只有“夜阑犹剪灯花弄”,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作者对丈夫忠贞的深情和思念使人不忍触听。(虽然有些资料认为李清照在后期曾改嫁过,但一是未有确实证据,二来笔者认为即便她改嫁也是出于当时生活所迫,并不影响她对爱情的忠诚。)

  问题是,李清照的爱情词,其意义不仅只在于表达上的细腻与直率,而更在于从细腻、直率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真实与深沉。与丈夫的离别,乃至死别,固然会使作者心情烦乱,凄凄惶惶。但是,“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愁。”“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也就是说,作者在爱情词中要表达的不只是情人或夫妻之间的闲愁暗恨的“苦别”,而是更有一种深藏于内心深处的忧愁。这种忧愁,正是传统诗人的士大夫情结。诗人的忧愁是天然俱足的,并非某个具体事物或具体环境的产生结果。李清照诗中的种种悲愁意象,不过是触动诗人忧愁的引子或负载忧愁的载体,这正是李清照爱情词最杰出的地方。由于她自身具有诗人的气质和优厚的文化修养,由此决定了她要有着比别人更强烈的精神要求。

  如果说自然景物成了李清照诗人情感的负载,那么,酒就成了李清照精神要求的消解。作为一个大家闺秀,作为一个出生于封建时代而深受封建传统思想熏陶的女子,对爱情,李清照不可能有什么更多的要求。但作为一个杰出的女诗人,在爱情追求中,她似乎又感到缺少了些什么。于是酒不仅出现在她的诗词中,而且也陪伴在她的生活里。她高兴是喝酒,喝得“沉醉不知归路”,睡前喝酒,还“浓睡不消残酒”,怀念故人时喝酒“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与人送别时也要喝酒,“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心情不好时更要喝酒了,“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她用酒来解除寂寞,也用酒来消愁,酒在她生活中实在是太重要了。酒陪伴她的生活,更使她的词作别具韵味。

  李清照并不像封建传统观念所认为的爱情是婚姻的附庸,她明确地指出自己愁源所在是“离怀别苦”,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能直接表露“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大胆是很值得赞赏的。

  3李清照诗词的理想特征

  人的政治理想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在日常言行中。李清照虽处于妇女地位极低下甚至未有资格评议时政的封建时代,她也是有着鲜明的政治理想的。不满于朝廷的苟且偷安,对自身颠沛流离生活的无奈,向往安定、自由、幸福的生活正是她历经切肤之痛所产生的政治理想。

  “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表现出对南宋统治集团投降误国不思收复中原的怨恨。“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对当局的不满与谴责可谓是大声疾呼了。

  但是统治集团的苟且偷安与软弱并不是她所能改变的,怨恨也好,谴责也罢,她只能在动荡的时局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对国家的失望,对自身生活的痛苦和无奈使她流露出许多的哀愁和痛苦。

  这一时期她的著作几乎全是怀旧哀愁之作。“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把自己愁苦郁闷的心情表现得很充分。女子本来是最爱打扮的,而此时的李清照却连头发都倦于一梳了。从这里不难看出现实给她施加了多少的痛苦,她自己也因为理想的无法实现而感到无奈和疲倦,甚至或多或少有些绝望了。不梳头也算了,连话都懒得说,只流眼泪来代替。而比流眼泪更可怕的是她连生活都厌倦,明媚的春光引不起兴趣。也不再相信希望的存在,不相信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情能给她带来快乐。连年轻时泛舟的乐趣也记不得了,只是认为溪水小舟甚至承载不住她的忧愁。

  这种愁恨一直追随着她,现实给予她的只是痛苦和无奈,但她内心深处仍隐藏着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即使现在老了,还是常想起年轻时幸福快乐的生活,渴望“感月吟风”的往事再重新来过,可她渴望之后还是明白这样的日子不会再来了,心情当然也就越来越绝望了。“试灯没意思,踏雪没心情”,只得把眼光从现实转向理想,从人间转到天上,在《晓梦》诗里她说:“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因缘安期生,吹尽玉井花。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翩翩坐上客,意妙语亦佳”。梦是作者思想的折光,是诗人感情的集中表现。作为李清照本人,她内心是一直渴望能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的,她大量的怀旧词作完全可以体现这一点。而现实既是如此,她只能借助梦幻表达自己飞升仙界寻觅梦想的感慨了。

  而应该看到的是在封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李清照能有这种对国、对家的政治理想是很难能可贵的。只是在现实的惨痛和对理想追求的无望中,她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了女性自身的一些弱点,在残酷中一点点绝望,甚至不切实际地把理想寄于梦境之中,“悲、愁、恨”占作品的很大一部分,缺乏李太白、苏轼等词人的积极乐观精神。

  这就是李清照的词中所塑造的自我形象。在这个形象中,我们看到李清照那种热爱自然的纯真的情感,看到李清照对现实爱情的珍惜,但在李清照词中的自我形象中,最为可贵的则是那种莫名的悲愁。李清照有政治理想,但与文人士大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并不相同。我们并不苛求李清照要有这种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相反,李清照词中莫名的悲苦,不仅是她的内心的真实,而且具有深广的社会现实意义。正是这种真实性,才使她的词千百年来历久不衰。更难能可贵的是处于封建时代的李清照能对封建统治者的偷安误国发出强烈遗责,敢于直率大胆地表露自己的感情,这对封建传统思想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虽到今天,这种勇气仍值得我们珍视。

  [参考文献]

  [1]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0.

  [2]黄光安.略论李清照的个性气质及其对创作的影响.赣南师范学院学报[J].1986,[2]:22-26.

  [3]杨新民.易安词新论[J].内蒙古师大学报,1988,[2]:73-82.

  [4]李岩.李清照的自我形象[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6]:26-32.

  [作者简介]

  杜新燕(1978-),女,云南巍山人,中学教师,主要从事文艺学研究. (巍山县永济中学,云南巍山67240l)

  原载:《大理学院学报》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