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繁體

“愁绪”在李清照自我形象中的表现

  朱淑华

  内容提要 文章认为,李清照的词作以“愁”为主线,并分析“愁绪”在李清照词作中的表现。

  关键词 李清照;愁;自我形象

  李清照是宋王朝南渡前后的女词人。即使在那词人辈出、人才济济的年代里,她也不失为一位特出的大家,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一个女作家,她的词作以“愁”为主线贯穿了她少女时期、少妇时期、中老年时期的思想和情感,在数千年男子霸占文坛、描写妇女的作品也多出于男子之手的时代里,她的作品真可谓异军突起,给文坛增添了一丛琪花瑶草,因而更增强了她在文坛的地位。

  在李清照的《漱玉词》中,“愁怨”是其独有的情绪,虽然“愁”字并不见于每一首词中,但是词人“愁”的形象却在每一首词中突现且其程度随着词人阅历的变化而各不相同,因此,随着“愁”的意象,我们可以触摸到词人每一个坎坷的足迹。

  (一)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再加上她天资聪慧,博闻强记,勤奋善学,爱好广泛,使她具备了深厚的艺术潜质。她工书、善画、通音乐、精鉴赏,而且还有一颗敏感而柔软的心灵。大自然中四时迭序,花草枯荣,都能牵动她那根易感的心弦,哪怕是夜半风吹、雨滴梧桐,也会令她怦然心动;就连那一片平淡无奇的湖边秋色,在她笔下都显得光彩灵动、可亲可爱: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幕、红稀香小。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怨王孙》

  这首词作于结婚前,词中的具体时间是暮秋的一个白天和傍晚;主人公是游湖的作者;内容是欣赏晚秋的景色,抒发游湖的清兴——时已晚而兴未尽。从词中可见作者非常热爱大自然。不过,自然并非始终如一,美丽的景物中不可避免的会有花开花落,月圆月缺,敏感而纯情的李清照,不免也会随着大自然中的“红衰翠减”,产生几许愁绪。这时的愁绪只是一种纯粹因四季的更替而引发的淡淡的伤感,有如“秋已暮、红稀香小”中所传递的那样不易察觉。

  随着阅世的深入、年龄的增长,少女时代的那份浪漫与纯情,渐渐地为闺阁的孤独与寂寞所代替,一种“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红颜薄命”的惆怅,很快就令那份对自然的愁绪蔓延到自身,然后又由自身蔓延到身边的点点滴滴,弥漫成一抹挥之不去的愁云: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这首词所写时间是暮春时候,一个风雨之夜的早晨;地点是闺房中和院落里;主人公是少女时期的词人;内容是写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寂寞深闺的词人借酒浇愁,但是酒后的“浓睡”,既抵挡不了窗外的“雨疏风骤”,又排解不了郁结于心的“残酒”与淡愁。风雨中的海棠,依然时时刻刻牵动着词人敏感焦虑的心,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一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绿肥红瘦”的感叹,不经意间给《怨王孙》中少女那份淡淡的清愁添上了重重的一笔。由此可见,少女时代的李清照不仅敏感、纯情、寂寞、愁怨,而且率直、深刻、热情、高傲。

  (二)

  爱情是人类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爱情都与甜言蜜语、柔情蜜意并蒂连枝,但在李清照的词中,当爱情这根和弦被拨动时,我们听到的不是欢快悦耳的交响乐,而是一支永恒而又忧伤的紫色小调;我们看到的不是花好月圆卿卿我我,而是由相思引起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愁绪: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这首词所写时间是初秋的一天从白天到晚上;地点是园子里、湖上和所居住的楼上;主人公是丈夫外出感觉孤独的作者;内容是怀念丈夫而无可奈何、无法排解的愁绪。当时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与公爹赵挺之都因得罪权臣蔡京而罢官,赵挺之在一波三折的政治斗争中死去,赵家父死家败,心寒已极,赵明诚与李清照离开汴京,回到赵明诚的故乡青州。光阴荏苒,在一个秋风萧瑟,桂子飘香的时节,赵明诚得到友人刘跋的书信,约他到泰山访古,李清照无法随他一起去泰山,就帮丈夫打点行囊,备下菜食,为丈夫饯行,席上李清照在一幅锦帕上写下了为赵明诚送别的一阙《一剪梅》,赵明诚读了此词,就把登泰山、访古碑的心思减去一半;人虽离家愈来愈远,心却愈来愈近,身还未到泰山,心却早已在计算归期了。这首词的下片写离愁的无可排遣,可和李后主的“剪不断、理还乱”相媲美。这种愁绪在《醉花阴》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到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作者用“薄雾”、“浓云”、“半夜”、“黄昏”营造出一个凄凉寂寞的气氛,偏偏此时又是亲人团聚的重阳佳节,形单影只的词人只能伴着忧伤、寂寞的暗香,独自“东篱把酒”,为思念远方的丈夫而肠断魂销。因为“愁永昼”而“人比黄花瘦”,其中所传递出来的忧愁,是远非“绿肥红瘦”中的淡淡清愁所能比拟的,“红瘦”中的那股傲气,在“人比黄花瘦”中已被“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离愁,损耗得只有浓得化不开的伤感与惆怅了。

  如果说《醉花阴》叙写的离愁别绪还不够真切的话,那么,《凤凰台上忆吹箫》这首词对此的描写可谓情真意切、丝丝入扣: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

  词中所写的时间是作者的丈夫走后不久的日子,是秋天的一个夜晚和早晨;主人公是热爱丈夫的新婚的作者;内容是伤离别,愁独处,柔情似水。词人用闺房中“香冷金猊”、“被翻红浪”、“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等零乱的情景,一一细数了自己与丈夫别离时魂不守舍的烦乱心情,饱受相思之苦的词人“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而这里,与“新愁”相对应的是“旧愁”,这说明在此之前就已“愁”,别离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添新的折磨。词人没有直接指出自己原来的愁苦是什么,只是委婉地告诉读者,“旧愁”是由词人那份独有的伤时悲秋的敏感气质而注定的,它不象众多爱情故事中的女性的愁思那样,随着与丈夫的团聚而消失,而又随时被离别的相思所撩起、所加重。这就形成了《漱玉词》中独特而深刻的“愁绪”,令无数读者回味无穷。

  (三)

  靖康之难后的李清照国破家亡,一夜之间,由一位闺阁才媛,变成难民。饱受磨难的词人在《声声慢》中又一次渲染这一愁绪: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的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南渡以后,志趣相投的丈夫死了,这对她是沉重的打击。在杭州金华一带,又遭到了清兵的侵扰,所存的金石字画,一切荡尽,这对她又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而且此后就一直受着孤零漂泊生活的煎熬,这对于孤独无依的年老的孀妇来说,是有难以言传的哀愁的。所以,在这首词中,词人开篇便用七个叠字道出自己寻寻觅觅、栖栖惶惶、空空落落的晚年惨景,紧接着又用“淡酒”、“雁”、“黄花”、“梧桐”等一连串词人少年时常用的意象把人带入一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凄凉之境。一句“乍暖还寒”,更是让人不自觉地想起李清照坎坷愁苦的一生。“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年少时常用来解千愁的淡酒,怎么能解得开这晚年的流离之苦?伤感痛苦之际,旧时曾代寄“锦书”的雁儿正凄然飞过,留下满地堆积的黄花,勾起一段浓浓的愁绪:当年瘦比黄花的人儿,如今已“憔悴损”,在丧夫离家、无人堪怜的孤独与落魄中,只能独自“守着窗儿”,看那无情的夜幕低垂,听那点点滴滴的梧桐细雨诉说……这种悲凉、这种凄苦,只凭一个“愁”字怎能诉得清呢?“愁”在这里已刻上了斑驳的岁月之痕,有了一层更深刻的凄苦与凝重的色彩。

  历尽沧桑的李清照再也不是那个年少时“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争渡女子了。在《武陵春》中“闻说双溪春尚好”,也只能空自保留那份“也拟泛轻舟”的热情,因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字已重若千斤,它承载的已不仅是少女时的清愁、少妇时的离愁、更多的是晚年时的苍凉与悲苦之愁。

  以“愁”为线索深刻的反映了李清照生活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变化。我们看到了她少女时的天真娇憨,少妇时的柔情挚爱、伤离感别,以及中老年时的失国之痛、丧夫之痛、悼亡孤寂、念亲怀乡、茹饥咽谗、哀哀欲绝的真情实感,从而更深地了解了李清照的自我形象。

  作者简介:朱淑华(1962-)女,山西榆次人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榆次教师进修学校,山西晋中 030600)

  原载:《长治学院学报》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