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繁體

论李清照在词作中对女性意识的渗透

  罗精华

  内容提要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词婉转、清丽、曲折、含蓄,她站在一个女性的视角,凭着女性独有的审美心理和认知水平,尽情地抒发了她那个时代的女性对人生、命运和社会的深刻思考。无论是作为多情的少女、绰约的少妇还是哀怨的寡妇,她自始至终关注着女性、讴歌着女性,并将女性意识渗透到她词作的整个过程,因而便使得她的词作贯串着女性独有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实质。

  关键词 李清照 诗词 女性意识 渗透

  李清照是我国宋朝文学史上最著名词人之一,她的词婉转、清丽、曲折、含蓄,被尊为“婉约派”之宗。她站在一个女性的视角,凭着女性独有的审美心理和认知水平,尽情地抒发了她那个时代的女性对人生、命运和社会的深刻思考。无论是作为多情的少女,绰约的少妇还是哀怨的寡妇,她自始至终关注着女性、讴歌着女性,并将女性意识渗透到她词作的整个过程,因而便使得她的词作贯串着女性独有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实质。笔者认为李清照词作中的女性意识的渗透是通过她对少女情怀的真实体现、对才女情结的执意追求、对思妇情感的大胆表达和对寡妇哀怨的直接宣泄表现出来的。

  一、少女情怀的真实体现

  年轻时的李清照,性格活泼、开朗,而她所处的山东济南有闻名的千佛山、大明湖,环境优美、风景如画、人文荟萃。同时,李清照出身于仕宦之家,父亲李格非乃当时朝庭重臣,母亲也受过良好的教育,生活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之下,她自然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和教育培养。然而,生在贵族豪门,却深锁闺房,因而她的内心感到闷倦,她的形象也显得腼腆,可一旦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她就显得无比的天真,在她的《怨王孙》中非常明显地抒发了她作为仕宦之家高贵少女的情怀:

  “湖上风来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花,清露洗、蘋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小词,上半阕写初到湖上的感受,下半阕写归去的心情。作者把热爱自然的主观意识赋予了客观存在的景物:分明是她爱好“水光山色”,却偏说“水光山色”要与人亲近;分明是她舍不得离开沙鸥和白鹭,却偏说沙鸥和白鹭对人有情。词中写的尽管有“红稀香少”的晚秋景色,却毫无文人学士们通常所有的那种悲秋与迟暮之感。整个艺术境界中充满着热情爽朗的朝气,跃动着青春的活力。

  再看她的《如梦令》,她写道: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里溪亭为宋时名泉之一,靠近大名湖。此时湖上荷花盛开,景色令人陶醉。词人游览至日暮,逞足了游兴,奋力划船,赶着回去,惊动了一个群正在栖息的鸥鹭。少女的欢笑与惊呼在这里历历可见。

  此外,天真爽朗、机灵活泼的少女形象,是李清照所推崇的偶像: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

  少女荡罢秋千之后,突然发现远处有人来了,于是心里着了慌,也来不及穿鞋,只穿着袜子,满含娇羞地赶紧往回跑,头上的金钗脱落来了,显出一副狠狈相。“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妙趣横生,这样一个天真、幼稚、羞怯、顽皮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少女“嗅青梅”之意并不在嗅青梅,而是别有寄托。她是借着梅枝挡住因为惊喜而泛红的面容,只露出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含情脉脉地偷看少年的英姿。她最初一见来人,便慌忙地逃跑,这是因为封建社会,少女自应避人,更何况她这样衣饰不整的样子,她怕外人看见她的“放荡”行为。但她又想看清来人到底是谁,于是便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来“嗅青梅”。“嗅青梅”这一动作表达了李清照对理想少女形象的追求,渗透着她年轻时对女性美的理解。这位少女天真活泼、爽朗可爱,当她看清来人是一位英俊少年时,她便芳心欲动、心潮难抑。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幸福的,锦衣玉食、天真无邪。从李清照晚年的词作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李清照对少女时代是留恋的,这是她理想的起点、幸福的渊源,也是她作为女性词人特有的生活体验,因而在她不同时期的词作中,总是伴随着一个理想主义的抒情主角,而这个主角所表现的一切均为李清照女性意识所左右。

  二、才女情结的执意追求

  李清照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她的词作中总是表现出一种挥之不去的才女情结。虽然她所处在的时代还盛行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教条,但她却大胆地充当了这个时代女性的叛逆者的形象,她时刻将自己作为一名“才子”来塑造,于是便有了她的词、她的诗、她的文,尽管她也想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绝句》)的男人气魄,但男尊女卑的时代,决定了她只能去追求那曾在女性中流传的“才女”形象。因此,在“当男无望”的情况下,她选择了当“有才能的女子”,即“才女”,自然在她的词作中弥漫着一种浓浓的才女情结。

  1 、通过咏花来体现李清照的才女情结。

  作为女性的李清照,她喜爱花,并通过花的描写来寄托自己对“才女”情结的执着追求。对花的欣赏、关注,曾是她少女闺阁生活的重要内容;花,也曾牵动着她的少妇情肠,寄托过她的深情相思;咏花,更是她晚年孤苦无助、满是创伤的心灵的外化。可以说,清照的一生与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百花园中,被清照采集于笔下的往往是那些格高韵远的红梅、黄菊、荷花、梨花、桂花等,透出清新淡雅的香气。咏梅花,“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着南枝开遍未”(《玉楼春》),红梅的尖圆花苞徐徐绽开,露出琼玉似的花瓣尖,霎时间开遍了花园,引人入胜;咏菊花,“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黄昏赏菊东篱,襟间充满了菊花的清香;咏梨花,“秋千苍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怨王孙》),月华如水,梨花似雪,天地间一片晶莹澄澈;咏桂花,“暗淡清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鹧鸪天》),清雅素淡,不求浓丽,超尘脱俗;咏荷花,“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李清照咏梅,往往着重的是对梅花品质的赞美,而非刻意于具体神态的描绘。如《满庭芳》中咏道:“莫恨香消玉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词人既对香消玉减的梅花的深情珍重,也是对自己高尚人格的一份表白。《渔家傲》中歌咏梅花“此花不与群花比”,更表现出词人独立不凡、卓越超群的人格。作于晚年的《玉楼春》越发传尽梅花之神,倾吐词人情怀。“不知蕴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传出红梅的暗香和含蓄典雅的风韵,她在《诉衷情》(夜来沉醉缺妆迟)中咏梅萼残枝,梅花仅存“残枝”、“残蕊”,但清香透骨的本性丝毫不易,它使我们想到后来陆游的咏梅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又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

  李清照词中充溢的是这种超凡脱俗的雅气,飘逸着沁人心脾芳香,这也正象征了李清照高洁净雅的审美追求,寄托了中国一向对“高士”的要求:高洁、芳香、纯朴、典雅,这是一个不成文的标准。才子爱花,屈原在《离骚》中以花自比;才女爱花,汉代卓文君以花自喻,李清照当然会以此标准来审视自己。花如此,人亦如此。

  2 、通过自恋、自怜、自珍的方式来表现李清照的才女情结。

  李清照的才女情结表现在她的“自恋、自怜和自珍”。这既是女性常见的心理特征,也是李清照词作渗透女性意识的突出表现。“自恋”体现女词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自怜”则体现女词人对理想难于实现的无奈,而“自珍”则是风雨飘摇,对自身美好品性的无限珍爱。

  首先,默默的“自恋”。 在妇女深受摧残的封建社会里,李清照却能勇敢地发现自我,认同自身的价值,的确不易。但也由无可避免地与社会环境造成尖锐的冲突,使她产生的深深自恋。“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蝶恋花》)“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妖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歹带 东君”。(《庆清朝慢》)均表现词人对自己内在品质的深深自恋。这种自恋还表现在她通过赞花、赏花、希冀以内在品格去对抗外在环境。如:“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知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鹧鸪天》)借王璨登楼怀远寄托身世之感,则又表明词人希望通过及时赏菊,并求解脱的一份努力。

  其次,无奈的自怜。 怜花亦即自怜,早年闺阁词《如梦令》曰:“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意浓睡之中,词人的潜意识却处处关注着风雨中的海棠花,想到经过一夜的急风疏雨的吹打,海棠叶儿是否茂盛了?花儿是否稀少了,调谢了?“绿肥红瘦”蕴含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开的无限惋惜之情,从中也不难体味一个花季少女的看似冲淡又似低婉的自怜情怀。无论是她作于中年的《醉花阴》词所云:“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还是晚年的《声声慢》所云:“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都让我们在凄怆的哀伤之声中品出了词人深深的婉惜之情,这种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既是她才女意识的体现,也是她脉脉的女性情怀的展现。

  第三,深深的自珍。 李清照的自珍是通过对花的描写来表现的,她笔下的“花”意象,大都表达的是以美质自豪而又无力使之免遭威胁和侵害的伤感情绪。像“雨疏风骤”(《如梦令》)后的海棠。“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多丽》)的菊花。薄暮,细风吹雨,“欲谢恐难禁”(《浣溪沙》)的梨花。“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清平乐》)的梅花,俱属此类意象。在对风雨中的花草无限怜惜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孤独的情怀,虽不免感伤,但更多的还是让我们感到词人对美好事物,尤其是对自己美好人格的珍重爱惜。至于“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则更是直接表达了这种珍重、爱惜之情。她赞的是花,又何尝不是她自身高洁人格的写照?

  3 、通过女性笔束抒写女性实感来突出李清照的才女情结。

  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她以黄花喻人,借黄花深入贴切地比喻受相思苦的女主人公,让人在消瘦脆弱的物象和心灵的震颤中,深刻明了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生命体验。这首词使赵明诚深受感动,“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但废寝忘食写了三十首,也无法与李清照相比。赵明诚写不出李清照式的《醉花阴》,我想主要原因在于他是男性,即使与清照是志趣相投的好夫妻,但也难以深入描绘清照的内心世界。

  像这样别有心致,独具机抒的比喻,在易安词中随处可见,是只有敏感多思、才智过人的才女才想得出来的。如她对眼泪的写法就很独特。《青玉案》中的“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梅雨”。作者抓住梅雨持续时间长这一特性,用连绵不断的梅雨比喻自己的双泪,形容泪水似有似无、如雨如雾、缠缠绵绵、断断续续而又弥久不绝,从而把一个长久愁闷孤苦的形象生动地浮现出来。

  三、思妇情感的大胆表露

  李清照十八岁时,嫁给了赵明诚,两人志同道合、意趣相投。她这时的词,充满的仍是天真与烂漫,如《浣溪沙》“辟食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和《减字木兰花》“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把一个新妇在丈夫面前的妖媚憨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显得清新活泼,犹不减少时词作中所写的天真风韵。

  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结婚不久,丈夫赵明诚要远去求学、任职,这种暂时的小别仍给痴情的清照带来的哀愁。

  1 、大胆表露。 “谁怜憔悴更调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倚遍栏杆”、“望断归来路”(《点绛唇》)极尽描绘自己的相思之苦和寂寞怀人之情态。读她的闺情词,感觉不到一般男欢女爱的恋曲,而是词人内心若有所思,若有所求,若有所失极复杂的心态。“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草际鸣蛩”)词人借牛郎织女抒发自己浓重的离情别恨。李清照作为女词人,可以说,一反女性作家的羞涩和遮掩,她的爱是那样热烈,愁是那样浓重,思是那样刻骨,怨是那样断肠。正如《碧鸡漫志》中所言:“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

  2 、高度提炼。 李清照把对爱情的追求升华为对于爱情的审美。例如她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秋色的冷清,“独上兰舟”的孤独,鸿雁寄书,月满西楼的传统象征意义,写尽了词人极度的相思。最妙的是词人女性的独特心理体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无疑加强了痛苦的深度与力度,又创造性地将难以传达的愁思具体化、形象化。而《醉花阴》中饱受相思之苦的词人自我形象更是一次次令人感动:“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难怪数百年来,众多的读者,特别是女性都醉心于李清照这种刻骨的相思之情而坚守真爱,并“衣带渐宽终不悔”。易安词中无论是“终日凝眸”的痴情;“人比黄花瘦”的伤怀;“生怕离杯别苦”的凄情;“万千心事难寄”的怅然;“独抱浓愁无好梦”的孤寂,都表达出词人对爱情执着追求而不得的一种孤寂、失落心态,总之,她以女性特有的缠绵婉转,一往情深的语言,把自己埋藏在内心的情感,朴质自然,坦率真诚地表露了出来。

  3 、借酒泄情。 由于赵明诚出仕,李清照便只好与相思作伴,于是酒自然成了她表达思夫痛苦的意象。李清照不禁发出“酒意诗情谁与共”的哀诉。长亭边,古道旁,安排酒宴,夫妻二人把盏话别,“阳关四叠唱了千千遍,泪湿罗衣脂粉满”,可该走的还是要走,“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李清照一次又次尝到了愁加酒的滋味。

  剪不断的相思,浇不透的浓愁。白天,“薄雾浓云愁永昼,”酒成为她消愁解闷的好伙伴;夜晚,“那堪永夜,明月照空床。闻砧声捣,蚤声细,漏声长。”酒使她暂时忘掉分别的寂寞和孤独。那首著名的《如梦令》亦是怜花伤己,“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更表现了李清照作为古代思妇难以自制的情绪。

  事实上,思妇形象一直贯串着中国文学发展史的整个过程,从《诗经》到明清,文人总是对此极尽夸张之态,李清照作为女词人当然更能体会到那种“玉户廉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春江花月夜》)的相思之苦,她以自己特殊的体验表现了古代妇女对游子的思念之情,而这种思念是一种意识,一种女性对情感渴望的意识,因之,李清照词中的许许多多的意象即是李清照女性意识渗透的具体体现。

  四、寡妇怨恨的直接宣泄

  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李清照46岁,那年八月,丈夫赵明诚在建康病逝,时年四十九岁。从此李清照便成为了一名寡妇。

  在《孤雁儿》中,李清照这样写道:

  “滕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拌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萧人去玉楼空,断肠与谁同倚。一枝折得,天上人间,没个人堪寄。”

  这是她悼念亡夫之词,词人一觉醒来,藤床纸帐,断香寒炉的景致与悲凉如水的情怀是水乳交融的,一缕笛声惊破的不是梅心,而是诗人脆弱的心灵:面对萧萧风雨,哪能不“更助凄凉”!于是词人泪下千行,人楼已空,无人寄情……真是让人不忍卒读。这首词的景色是很全面的:由近景(室内)到远景(室外)再到近景,沉香玉炉,幽咽笛乐,凄惨风雨,空空玉楼,构成凄凉的环境氛围。在逐层描绘的景色中,词人以景物加强抒情,一咏三叹,曲折回环,反复渲染,使感情愈加浓烈而真切。陆机《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桑条于芳春。”词人以其真情倾注于景,景物的惨淡更加深了感情的浓度。意境中“景”来源于“实景”却不是单纯客观的临摹,而是与作者的情互相渗透。

  成为寡妇以后的李清照的痛苦意识,决不仅仅限于个人的生离死别,而是沉淀了更多的社会忧患意识。她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心灵去折射社会的动乱及人民的灾难,在她后期词作中那种悲凉之感和沉痛之情表现得尤为强烈。“多少事,欲说还休,”它不是文人悲秋的痛苦,而是国破家亡的感受。“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恋花》)发了对祖国故乡深深的怀念和客在异地的无限依恋。而《声声慢》我们仿佛看见了她东摸摸、西瞧瞧、又卒然木椅上,不知所措,怅然泪流的样子。“恐双溪舴舟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内心和灵魂深处的愁苦难耐已到了无以复加。由于清照一生遭受丧国失家、夫君早逝、飘零等诸多打击,使她对愁苦情怀有更深入的体会,于是她将这种特殊的体会融入在她的词中,并且进行直接而又赤裸的宣泄。

  总之,李清照的词以一个女性独有的视角来看待人生、社会,以她委婉、曲折、清丽、多情的性格特征来表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因而使得她的词作中总是贯串着深厚的女性意识,并由此使得她的词作独树一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面飘扬的旗帜。

  参考文献:

  1、《清照词》 北京燕山出版社

  2、《李清照诗词选》 孙崇恩选注

  3、《李清照集校注》 王仲闻校注

  4、《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