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繁體

人们常说,“中国是诗的国度”,可见,诗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处于核心地位。五四新文学革命开始后,追求格律化的古典诗词却被当作封建思想的载体而受到彻底否定,取而代之的则是与追求个性解放相适应的自由化的新体诗。新中国成立后,追求歌谣化的新体诗仍然占据诗歌创作的主导地位。新时期以后,旧体诗词逐渐获得了一些创作者的认可,诗歌创作开始从新旧对峙转向新旧共存。新世纪以来,旧体诗词的创作日渐兴盛,成为当前诗歌创作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观衡量文体属性与功能

  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当前的旧体诗词创作面临的文化语境可以说是自五四新文学革命以来最好的时期,旧体诗词创作者完全可以创作出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品佳构。然而,从整体上来说,当前的旧体诗词创作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其一,从文体属性的层面来说,旧体诗词创作者过于看重古典诗词体式的超越性,忽略了古典诗词作为一种传统文类的时代局限性。中外文学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一种文体的生成都是与其社会文化语境联系在一起的,与一个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汉代的赋、南北朝的民歌、唐宋时期的诗词、元明清的戏剧和小说,无不显示出文体创造与时代变革之间的互动关系。因此,就诗歌创作来说,五四新文学革命以后,古典诗词作为一种文体因其超越性固然可以继续存在,但只能居于诗歌创作的边缘地位。即便是在当下,旧体诗词也难以占据诗歌创作的中心。如果说古典诗词在晚清以前能够取得后人难以企及的辉煌成就的话,那么五四新文学革命以后诗歌创作的核心只能是自由诗体。而且,现代诗人的创作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旧体诗词创作者切不可因强调古典诗词体式的超越性,而违背了文学发展的规律,将旧体诗词看作是可以承载时代精神的独特文体而无限扩大,反而降低了旧体诗词创作的自身品格。

  其二,从文体功能的层面来说,旧体诗词创作者过于追求古典诗词体式的综合功能,力图赋予旧体诗词以文学的全部功效,而忽视了古典诗词体式发挥文学功能的特殊性。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每一种文类所承担的文学功能是并不相同的。“诗言志”、“歌咏言”、“文以载道”、小说和戏剧“通于俗”等文学主张,就是古代文人对不同文类所发挥的文学功能差异性的认识。就旧体诗词创作来说,“诗言志”的主张明确地指出了古典诗词的专注内心、感物兴怀、寄情山水的独特审美功能。面对当代中国文学媒介多元化的背景,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等不同文类所承担的文学功能相对明确的前提下,过于放大旧体诗词所能发挥的文学功能,不但无助于旧体诗词创作水平的提高,反而有损于旧体诗词作品的自身完美。如果说当下的旧体诗词创作能够在展现知识分子的精神嬗变和反思人类共同的精神困境方面更展现其独特性的话,那么旧体诗词创作者就不应当过于注重对重大社会事件、新闻热点问题的表现。与小说和报告文学等现代文类相比,作为传统文类的旧体诗词显然存在着先天的不足,旧体诗词创作者在文学功能上的有意跨界追求,反而使当前的旧体诗词创作陷入了无法逆转的困局。

  回归文学审美本质

  当前,旧体诗词创作面临的时代语境既不同于旧体诗词占据文学活动中心的古典时期,也不同于五四新文学革命以后自由诗体占据诗歌活动中心的现代时期。身处“文学也是媒介”的全媒体时代,旧体诗词创作要想获得读者的认可,就应当进行如下三方面调整。

  首先,旧体诗词创作要回归文学的审美本质。古典文学之所以能够流传后世,至今还能打动读者的心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体现了文学的审美本质。审美虽然并不是文学的唯一的功能,但却是最核心的功能,对于古典诗词来说就更是如此。我们之所以仍然会为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等名句喟叹不已,就是他们的作品揭示了传统士人的精神境遇及其普通人的人生体验并将其审美化。如果当前的旧体诗词创作放弃了对现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思考和普通大众生存经验的表达,反而去追逐对所谓的重大社会事件和时事热点问题的表现,最终会丧失旧体诗词创作应有的审美品格。

  其次,旧体诗词创作要回归诗歌的格律规范。与五四新文学革命以后形成的新体诗歌创作相比较,旧体诗词的独特性之一就表现在格律的规范上。旧体诗词如果完全放弃了平仄、对仗、韵脚等古典诗词得以存在的格律基础,就与现代新诗没有多大的区别了。闻一多在提出现代新诗创作的“三美”主张时,就明确指出了古典格律诗和现代格律诗的三个差异:“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上层出不穷的”、“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自己的意匠来随时构造”。旧体诗词创作固然要适应时代变革的要求进行格律上的再创造,然而,这种创造只能在古典格律规范下进行。旧体诗词创作一旦放弃了基本的格律规范,只能蜕变为没有任何艺术水准的“打油诗”。

  再次,旧体诗词创作要回归文学的审美教育。当前旧体诗词创作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审美品格的低下,大量的旧体诗词作品缺乏最基本的艺术格调,这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学教育的审美缺失具有直接的联系。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学教育注重对思想内容的开掘和对一般的文学史知识的传授,注重发挥文学作品的社会规范和教育功能,忽略了对文学作品形成机制的审美内涵的追寻,其直接后果就表现为旧体诗词写作者缺乏最基本的审美判断力、艺术传达力和精神感悟性、审美鉴赏性。当古典诗词成为当下人们的生存体验、精神追求和人类玄想的艺术表达时,审美性就必然成为旧体诗词写作的核心,旧体诗词创作品格的提升有赖于文学教育的审美化,而不再仅仅强调古体诗词思想内容上的政治性以及文学功能上的过度娱乐化。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