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繁體

王安石诗初探

  吴志达

  王安石[1021-1086]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伟大的政治家。他一生的主要活动,是为实现新的政治改革而进行的斗争。他自己所企盼的,是做个象孟子那样的政治活动家,无意于以文学成名;虽然在文学方面,他仍然有很高的成就。他的文学活动,是他整个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在是一个政治战士的同时,也是一位独树一帜的文学家。

  他的文学才能,在当时就备受文坛大师欧阳修的赞扬。自元人吴澄以来,就公认王安石堪与韩、柳、欧、苏齐名,同为散文大家。对他的诗歌,历来虽有评论,但缺少系统的具体分析,且多半限于艺术的欣赏,有意无意地掩盖了王诗的思想光芒。因此,肯定得很不够。更应该注意的是:王安石生前死后,有许多政治上的敌人,他们为了达到攻击的目的,常常故意歪曲王安石的诗,从而贬低它的价值,南宋范冲对王安石的杰作“明妃曲”的攻击,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也影响了人们对于他诗歌价值的正确认识。

  近几年来,对王安石在政治上的进步作用,已经有比较正确的评价(虽然胆子还小了一点),但在文学史的研究上,似乎还受着传统看法的影响,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在综合大学的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中,他所占的篇幅还不到苏轼的四分之一。我们认为这是不够公平的。

  本文试图对王诗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

  王安石在政治上的进步性和他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是我们光辉的民族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是北宋这个特定社会环境所产生的。

  他的世界观相当复杂。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读了诸子百家的书。儒、道、墨、法、佛诸家的思想,都给过他或多或少的影响。但从大体上说,在他罢相隐居以前,他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基本上是属于儒家思想体系的。他的哲学宣言“致一论”的基本内核,即孔子所谓的“吾道一以贯之”,也就是“易系辞”上所谓:“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这一思想的发挥。他在这个时期的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希望对国家和人民作出宏伟的贡献,警惕自己不要虚度年华:“此时少壮自负持,意气与日争光辉……男儿少壮不树立,挟此穷老将安归!……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1)这与杜甫、韩愈的抱负是相同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大贤事业异,远抱非俗观。报国心皎洁,念时涕wán@①澜。”(2)杜、韩在这些诗句中所表现的思想,应该说给了王安石很大的启发。他在政治上的主张,大致根据“周礼”,崇尚周公、孟子,当然,这不过是托古改制的手段,“法其意而已”。(3)他也有法治主义的倾向,如宋神宗第一次召见他时,他就提出:“变风俗,立法度”的主张。儒法相因,是古来许多大政治家共具的特点,他们往往以法治为手段,希望通过它而达到儒家的政治理想。

  王安石晚年隐居锺山以后,则信仰瞿昙,常与高僧交游,佛家思想日渐增长。这时,他著了“楞严经疏解”一书,足见对佛学的造诣是很深的。这,一方面与北宋时代佛教的盛行,一般士大夫欢喜接近佛教的风气有关;另方面,由于王安石本身的阶级和世界观的限制,加以在政治上所遭到的挫折,要求摆脱苦闷的情绪,因此,就以佛经作为精神上的慰藉。

  王安石对文学的主要看法和创作原则,是与他的世界观中的积极部分一致的。关于这个问题,他在“上人书”中,有过精辟的阐述:“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未可以已也,勿先之其可也。”在强调思想内容的前提下,肯定艺术技巧的必要性,这种看法在当时是很进步的,特别是对西昆派的形式主义创作方法的余风来说,不能不是一种歼灭性的打击。

  为这种进步的艺术观所决定,他在学习前辈诗人的时候,特别尊重杜甫和韩愈。从他写的“张刑部诗序”中可以看出,他对杜诗有极其深刻的研究,所以能够在被遗落了的诗篇中,很敏锐地辨识出是杜甫的作品。“杜甫画象”一诗,固然是王安石对杜甫的赞歌,同时也是他学习杜诗的总结。他不仅指出杜诗艺术技巧的多样性,而且很深刻地指出杜诗的基本精神——高度的人道主义与爱国主义。表现在王安石的诗歌创作上,不但学习杜诗的艺术技巧,而且继承了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王诗结构的精严、造语用字的瘦硬浑朴,风格的雄健悲壮,是与杜诗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的;当然,在王安石的前期诗作中,也正如叶梦得“石林诗话”所说的:“安石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不象杜诗那么沉着工稳,不免显得紧迫。但王诗中所表现的现实主义精神——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侧面,深刻地反映当时社会上的复杂矛盾;怀着沉痛的心情去暴露社会黑暗与统治者们的腐朽;对人民深切的同情,为他们的欢乐而歌唱,为他们的痛苦而流涕等等,除了首先是由他自己的进步的世界观和他所处的时代所决定的之外,我们也必须承认,杜甫的诗对他起了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

  前面已经指出,在政治上,王安石是不满足于韩愈的,但在文学上,却很崇敬韩愈,赞成他“文以载道”,即文学应当为政治服务的主张。王安石的古体诗,某些篇章是有意识地模仿韩愈的,当然这种模仿不是机械地抄袭,而是学习其中的艺术技巧和思想精神。风格雄伟,思路chán@②刻,铸字险刻奇峭,有意识地使语言散文化,表现着一股子拗劲,这些都是他们共同的特点。能于险中求工,瘦硬中求其自然,不见斧凿痕迹,在这些方面,王安石是韩愈优秀的继承者。

  王安石在诗歌创作上与杜、韩的这种继承关系,在其前期创作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这是因为:王安石前期的世界观(包括人生观、政治观和艺术观)与杜、韩更为接近。他不喜欢李白和李商隐,(4)正好是一个反证。

  晚年退休以后,过着闲适的田园生活,欣赏自然风景,或看看佛经以排遣寂寞。因而写景陶情、说佛参禅的诗很多。但他终究是个受伤的战士,而不是象王维那样“万事不关心”的隐士。虽然这时的社会现实生活,与他所希望的并无多大矛盾,新法还在继续实行,在他心中还不至于掀起大波大浪;然而,一个被迫退出战斗的英雄,怎么可能不怀隐痛呢?是的,他晚年的诗作,时代的声音的确不如前期那么强烈了,但他并没有超然于世外,不过是由于政治上的不如意和个人生活上的遭遇——如爱子王滂的亡故也给了他精神上以沉重的打击——以及在艺术技巧上的更为成熟等等因素,使诗歌创作的表现方法有了变化,形成“深惋不迫”、“寓悲壮于闲适之中”的风格。而晚年生活的局限性和佛家思想的熏染,也限制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并且在一部分诗歌中,的确有形式主义和消极的倾向,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

  我们在论述王安石的诗的时候,不打算多谈他的政治活动。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他首先是个爱祖国、爱人民、有远见、有魄力的政治家。也正因为他有强烈的政治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才产生了灿烂的诗篇。只有真正的战士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诗人。

  他用诗抒写自己广阔的胸怀,远大的抱负;他用诗抨击腐朽的统治者及其不合理的制度;他用诗为劳动人民倾诉痛苦与不平,表达他们的心愿与希望。他的诗是鼓舞人民前进的号角,是烧毁腐朽与黑暗的火把。

  他从少就跟着他父亲,走过南北的许多城镇和乡村,后来又在他主动的要求下长期地担任着当时一般人所不愿意做的地方官。所以他的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对社会的观察也特别深刻。他到处看见农民辛勤劳动而受冻馁,受尽豪绅、地主的欺凌压榨而无处申诉,贪官暴吏所给予他们的是狠毒的鞭鞑与沉重的锁链。他洞察社会的病根,同时也鞭策他寻求疗治的药方。这也就是他诗歌中所反映的一个重要主题。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傍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河北民”

  “河北民”是北宋时代互相错综的种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体现。它反映了由于北宋皇朝的苟安媚外政策,加重对人民的搜刮,把人民勤苦劳动的果实,白白地送给辽人和西夏。残酷的剥削,沉重的徭役,逼得人民走投无路,满目疮痍。这应该归咎于谁呢?诗人最后的咏叹是非常沉痛而巧妙的:“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他用颂古非今的方法斥责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这首诗语言明畅平易、得力于古代的乐府歌行。它攫取一个具有特征的生活横断面,集中地反映出深重的社会问题。

  州家飞符来比栉,海中收盐今复密。穷囚破屋正嗟欷,吏兵操舟去复出。海中诸岛古不毛,岛夷为生今独劳。不煎海水饿死耳!谁肯坐守无亡逃?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

  ——“收盐”

  诗人先呈现出两种现象:一是“州家”的“吏兵”穿梭似的加紧剥削;一是穷苦不堪的盐民在破屋中无声的哭泣。用黯淡的色彩绘就一幅凄惨的生活画面。借煎海水糊口的盐民,既逼得谋生无路,不得不沦为“盗贼”;而我们的诗人对这些“逼上梁山”的盐民,则寄与了深切的同情,同时还更进一步地喊出了“一民之生重天下”的口号。这不能不说是伟大的思想。作为一个诗人,王安石已经不自觉地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利益。

  我们知道,北宋立国之初,为了巩固赵家皇朝的统治,对大地主官僚们施用笼络政策,无止境地给他们种种恩赐,共赏其剥削果实,“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余。”(5)其结果是土地兼并,贫富悬殊。这种情况,到了仁宗朝已相当严重,至于“哿矣富阡陌,哀哉此无糗”(6)的地步,再发展下去,势必使皇朝的经济基础崩溃。政治家和诗人的王安石,很敏锐地体察到潜伏的危机。具体反映在“兼并”诗中:

  三代子百姓,公私无异财。人主擅操柄,如天持斗魁。赋予皆自我,兼并乃奸回!奸回法有诛,势亦无自来。后世始倒持,黔首遂难裁。秦王不知此,更筑怀清台。礼义日已偷,圣经久堙埃。法尚有存者,欲言时所咳!俗吏不知方,掊克乃为材。俗儒不知变,兼并可无摧。利孔至百出,小人私阖开。有司与之争,民愈可怜哉!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借古谕今的方法,提出由国家统一掌握国民经济的建议,并主张对那些犯兼并之罪的奸徒,给予法律制裁。同时对秦汉以来的经济制度进行抨击,特别以秦始皇作典型,对奖励富人兼并的措施予以斥责。对那些不知变的腐儒也加以批评,而认为对贫民要作适当的让步。这也就是他执政以后实行“青苗法”的张本。因而这首诗很自然地成为新法的反对者的攻击对象,在“诗病五事”中,反对派苏辙写道:“……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方其未得志也,为‘兼并’之诗,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源其祸出于此诗,盖昔之诗病,未有若此酷者也。”敌人的喊叫,正好说明王安石这“反戈一击,”果然厉害!

  如果我们把“河北民”、“收盐”、“兼并”和“感事”、“发廪”、“酬王詹叔使江东访茶法利害见寄”等诗篇放在一起来读,就可以见出诗人对被剥削被压迫的人民一贯地深刻的同情。他爱人民是爱得那么深,爱得那么真,这种伟大而崇高的思想感情,也给了他进行政治斗争的巨大力量。

  军事腐败是北宋皇朝的一个严重危机,常常处于挨打的劣势。宋仁宗时,为了防御辽和西夏的侵扰,招收大量可能反对现政权的浮浪汉参军,但又不给他们严格的训练,温饱度日,结果是将骄兵惰,徒耗国用。所以议省兵者纷纷。王安石事实上也是主张省兵的,但他在“省兵”诗中,却从不同的角度着眼,从反面来说明问题:

  有客语省兵,兵省非所先!方今将不择,独以兵乘边。前攻已破散,后距方完坚。以众亢彼寡,虽危犹幸全。将既非其材,议又不得专,兵少败孰继?胡来饮泰川,万一虽不尔,省兵当何缘?骄惰习已久,去归岂能田!?不田亦不桑,衣食犹兵然。省兵岂无时?施置有后前。王功所由起,古有七月篇。百官勤俭慈,劳者已息肩。游民慕草野,岁熟不在天。择将付以职,省兵果有年。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政治家观察问题既周密又深刻;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巧妙的艺术手法,一箭双雕,蠢将冗兵都逃不出诗人锋利之矢。但他为了突出“择将付以职”这一中心论点,故意把省兵之议退居侧面,而悄悄地又把冗兵之弊揭露无遗。他在散文中的一些艺术特点,如简洁而辛辣的揭过法,严谨的逻辑性和高度的说服力,在这首诗中也表现出来了。

  王安石目睹浑似黄河的社会,认为必须进行“澄源”的彻底改革,治标的小措施是不解决问题的。“我欲往沧海”所反映的,就是这种思想。

  我欲往沧海,客来自河源。手探囊中胶,救此千载浑。我语客徒尔!当还治昆仑。叹息谢不能,相看涕翻盆。客止我且往,濯发扶桑根;春风吹我舟,万里空目存。

  这里借客主两人的对话和表情,把诗人抽象的思想感情形象化了。主人的态度是那么明快果决,可是又感到把握不大;他也痛哭流涕,可是又那么满怀信心,乘风破浪,奔向宽阔无边的海洋。这诗是在常州知府任上写的,正是政治家王安石处于“贱术纵工难自献”(7)的时候,在这样的典型环境下,产生如此矛盾的思想感情,是非常真实的。

  当时王安石的官爵虽然不算大,但是在一般士大夫中,已经享有很高的声誉。神宗在做太子的时候,就知道王安石是个有卓见、有才能的政治家,因此即位不久,就召王安石赴京。王安石也认为这是施展济世宏才的良机,毅然应召。临行前他的朋友王介送诗讽刺他:“草庐三顾动春蛰,蕙帐一空生晓寒。”王安石一笑置之,并写了“松间”一诗自抒胸怀:

  偶向松间觅旧题,野人休诵“北山移”!丈夫出处非无意,猿鹤从来自不知。

  饱满的政治热情洋溢于诗句,颇有“燕雀安知鸿鹄志”的意思。

  王安石执政以后,就雷厉风行地实施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官僚集团的利益,遭到了朝野反对派的围攻,但他却受到大地主官僚集团的最高领袖宋神宗的支持。在这两种力量的斗争中,王安石并没有退却,意志倒更为坚定了。他写道: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由吾身。

  ——“众人”

  反对派以及一群被他们所驱使的走卒,议论纷纷攻击新法,他们故意颠倒黑白,散布恶毒的流言。王安石作为一个大政治家,是决不会被诽谤性的言论所左右的。诗中表现出政治家的大度与坚毅,他借用历史上两个不同的典型人物作比喻,用生动的形象去说服人。自己是大奸似忠的王莽呢?还是光明磊落的周公?历史会作公正的结论。

  自称“结交谓无嫌”(8)的曾巩,也不理解好友王安石远大的政治理想,假装忠告的态度,来反对新法的措施。这使王安石感到痛心。他写了“寄曾子固”一诗,感叹世途之艰险,知音之难逢:

  斗粟犹惭报礼轻,敢嗟吾道独难行!脱身负米将求志,戮力乘田岂为名?高论几为衰俗废,壮怀难值故人倾。荒城回首山川隔,更觉秋风白发生!

  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寂寞无助的老战士,满怀惆怅与忧郁,在秋天的荒野上徘徊叹息;他渴望同志的援助,可是回答他的只有凄凉的秋风。

  庸俗苟安的人们都在昏睡之中,只有警觉的战士、卓越的政治家王安石,为种族国家的危机深感不安。他诚心诚意地要唤醒在沉睡中的人们,却遭到众人的嫉视。寓言诗“同昌叔赋雁奴”,就是对昏惰的士大夫们生动的思想教育。

  鸿雁无定栖,随阳以南北。嗟哉此为奴!至性能恳恻。人将伺其殆,奴辄告之亟。举群寤而飞,机巧无所得。夜或以火取,奴鸣火因匿。频惊莫我捕,顾谓奴不直。嗷嗷身百忧,泯泯众一息。相随入zēng@③缴,岂不听者惑?偷安与受绐,自古有亡国!

  王安石笔下雁奴的形象是闪耀着光芒的,诗人赋予它恳恻、机警、为集体利益而任劳任怨的性格。这也表现出作者自己为国为民、身怀百忧而不为人们所理解的痛苦心情。对那些如同群雁一样苟安昏惰的人,批评是尖刻的,又是善意的。

  应该说宋神宗是个英明有为、富有朝气的君主;对王安石的信任也是无可置疑的。但他终究是个为大地主官僚集团所支持、因而反过来必须支持这一集团的封建帝王,很难突破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在包括高太后在内的反对派竭力诽谤攻击之下,神宗也开始动摇了。据不十分可靠的“宋史”所载:“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当时王安石虽然为改革作了辩护,“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但熙宁七年(1074)四月,神宗终于下令“权罢新法”,王安石也被逼辞职。这时,他内心的激愤与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他用传统的比兴法写了“君难托”一诗:

  槿花朝开暮还坠,妾身与花宁独异?忆昔相逢俱少年,两情未许谁最先?感君绸缪逐君去,成君家计良辛苦。人事反复那能知?谗言入耳须臾离!嫁时罗衣羞更著,如今始悟君难托,妾亦不忘旧时约。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诗人,借夫妻关系比喻君臣关系,是屡见不鲜的。在王安石以前的屈原、杜甫、白居易和其后的辛弃疾等伟大诗人都曾经以此发抒自己忠诚的怀抱。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一位弃妇的形象,暗讽神宗立意不坚,反复不定。弃妇满怀幽怨,但他的感情又是多么委婉!多么缠绵悱恻,深切动人!长于议论的王安石,居然能写出这样细腻多情的诗,正证明他有丰富的、多方面的才能。难怪苏东坡说:“是老野狐精也!”(9)

  朝野士大夫们不择手段地污蔑、毁谤新法,那么新法实行的结果倒底怎么样呢?是不是达到了“抑制兼并,去民疾苦,发展生产,富国强兵”(10)的目的呢?本文不必要从政治的角度来回答这问题,但王安石自己的诗却反映了一些实在情况:

  朝廷今日四夷功,先以招怀后殪戎。胡地马牛归陇底,汉人烟火起湟中。投戈更讲诸儒艺,免胄争趋上将风。文武佐时惭吉甫,宣王征伐自肤公。

  ——“次韵元厚之平戎庆捷”

  这首诗反映了熙宁六年(1073)对西夏用兵的大胜利。这次胜利是与几年来在军事上的一系列改革和措施分不开的,士兵质量提高了,武器改良了,将军也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了;同时对敌方采取政治进攻的策略,恩威并加,以仁义为本,抚养收用,分化敌人。(11)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但也决不是狭隘的种族主义者。胡汉相安,各得其所,息兵习儒,文武佐时,显示出一片和平的气象。诗人在这里所追求所反映的,也是我们民族的光荣传统。从杜甫到陆游,都用诗作为反对侵略的武器,鼓励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战,但也决不侵犯别人。

  与王安石同时代而在政治上却站在反对派的立场的大诗人苏东坡,虽然他的主观愿望是关心人民同情人民的,但是他在政治上的偏见,使他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反映生活的时候,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他写的组诗“山村”成为反对新法的宣传品。几乎是在苏东坡写“山村”的同时,王安石写了组诗“歌元丰五首”、“元丰行”、“后元丰行”等名篇,反映了与“山村”完全不同的生活气象:

  水满陂塘@④满篝,漫移蔬果亦多收。

  神林处处传箫鼓,共赛元丰第一秋。

  ——“歌元丰五首”其一

  放歌扶杖出前林,遥和丰年击壤音。

  曾侍玉阶知帝力,曲中时有誉尧心。

  ——同上其四

  五谷丰收,人民欢乐,处处歌舞。我们伟大的诗人和战士,是怀着明朗愉悦的心情,来讴歌这种新的生活气象的。

  作为一个政治家,王安石积极地推动政治改革,站在斗争的最前面;作为一个诗人,王安石真实地反映了他的时代,他的诗客观上起了号召人们战斗的作用,同时也给予人们前进的勇气和信心。

  三

  王安石高傲不俗的性格,在政治斗争中孤独无援缺乏知音的处境,以及晚年身居林下而壮心不已的胸怀,使他不得不尚友古人,托情事物;从历史中找寻他的同道,借客观事物来抒写情怀。因此,他写了很多咏史、怀古、咏物之类的诗歌。

  在长期封建社会中,人们往往用自己阶级的和政治的偏见,去评价古人或古事,因而不免有意或无意地歪曲了原来的真相。王安石在“读史”诗中,揭露了前代某些史书的虚伪性:“当时黯@⑤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这可作为他咏史诗的序诗。

  谁为尧舜徒?孔子而已矣!人皆是尧舜,未免知孔子。伯夷不辱身,柳下援而止;孔子尚有言,我则异于是。兼爱为无父,排斥固其理。孔墨必相用,自古宁有此?退之嘲鲁连,固未知之耳!如何蔽于斯,独有见于彼?凡人工自私,翟也信奇伟。惜乎不见正,遂与中庸诡!退之醇孟轲,而驳荀扬氏;至其趣舍间,亦又蔽于己。化而不自知,此语孰云俚。咏言以自警,吾诗非好诋。

  ——“读墨”

  这首五言古诗,象在他的散文中一样,挥洒自如地对古人发表精辟的议论。对那些只能在口头上说说尧舜孔子的腐儒,给予辛辣的讽刺。提出“孔墨必相用”这一创造性的见解,显示出他勇敢的反传统精神。他认为在“凡人工自私”的社会中,墨子兼爱的思想和行为,是特别伟大的。不可否认,王安石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属于唯心论范畴的,但作为一个久经锻炼富有经验的政治家和勇于干预生活的诗人,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不但有唯物论的东西,并且包含着某些辩证法的因素,“如何蔽于斯,独有见于彼?”这乃是对生活深刻体察的结果。

  在古诗中发议论原不足奇,杜甫、李白都在他们的古诗中发过议论,韩愈在这方面更擅长。但唐人在律诗绝句中发议论还不算多,发得好的就更难得了。王安石却很善于在短小的诗歌形式中咏史或怀古,自由地发表他的议论。

  谋臣本自系安危,贱妾何能作祸基?

  但愿君王诛@⑥@⑦,不愁宫里有西施。

  ——“@⑥@⑦”

诗中议论的对象虽然是吴国宫廷的事,但其锋芒所及却远不止此。中国封建社会的御用史官或正统派的文人墨客,往往把国家的衰亡嫁祸于某个被帝王所玩弄的女子,而轻轻地开脱了昏附图
腐化的庸君和奸邪无能的将相们所应负的罪责。王安石则一反传统的庸俗论调,把账算在债主的身上,给被玩弄者洗雪不白之冤。同时也暗示当时的君王应当清除@⑥@⑦之流的奸徒。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商鞅”

  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所论多感慨,自信肯依违。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应须蹈东海,不若涕沾衣。    ——“贾生”

  “商鞅”是政治家王安石的自白。他以古代卓越的政治家自励,商鞅在变法中取信于民和坚强的毅力,成为王安石自己的信条。“贾生”前半所描绘的“洛阳子”,其实就是作者的自赞,后半则是自叹,是他经历了长期的政治斗争以后的切身感受:如果贾谊处在今天自己的境地,就非投东海不可了!这是眼看自己终身为之战斗的新法濒临于毁灭之际所发的感慨。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共酒缸。   ——“金陵怀古四首”其一

  由于作者的政治远见和历史素养,看出陈的兴亡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可说是中国封建皇朝灭亡的一条规律。王安石把旧事重提,无非是对北宋皇朝作一儆戒。“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共酒缸。”诗人的心情是多么沉重,但又无可奈何啊!看起来好象要把忧愁推开,其实是压得更重。这诗作于晚年居金陵时,所以有此哀伤的感叹。在不到五十年以后,它果然成了北宋皇朝的挽歌。

  用精炼、朴素的语言,塑造形象,创造典型,表达出精深的思想,应该说是一种高度的艺术。所以我们不能一般地否定在诗歌中发议论,谈政治的倾向。应当把有形象有典型的议论和公式化概念化的议论区别开来。那种连篇累牍、不痛不痒、空空洞洞的议论,我们当然是要反对的。

  如大家所知道的,我们祖国最伟大的诗人、王安石最崇敬的先辈杜甫,是最善于从对客观事物的咏叹中抒发自己的感情的。诗人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性格,即使是通过咏物的方式来表现,也同样能唤起人的美感与共鸣。王安石在这方面也继承了杜甫的传统,在他所写的咏物诗中,那种不同于流俗、坚毅顽强、光明磊落的个性,是体现得非常鲜明的,诗的美学价值也是很高的。

  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兴何长?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烦君惜此根株在,乞与伶伦学凤凰。

  ——“华藏院此君亭”

  这首诗是咏竹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对竹怀有特别的好感,给它“君子”的美称。竹节直志坚,挺拔高洁,不畏冰霜,四季常青。显然,诗人是把竹表现为自己的化身的,对竹的歌咏,也就是诗人情性操守的自我表白。虽然在诗中所表现的诗人与竹的关系,是不即不离,又若即若离,因而很难从中划一等号;但是,后来别人对王安石朗诵这首诗时,自己就觉得不太好意思,有“不可追改”之叹。这也说明:作者当初的确是以竹自喻的。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附图
五弦琴。

  ——“孤桐”

  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岂因粪土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庙廊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

  ——“古松”

  “孤桐”、“古松”也都是诗人的自况。“孤桐”表现出孤高不屈的性格,胸怀虚淡,老而益壮,但愿自献作弦琴,为知音者所赏。在诗律上,能于平处求险,而对仗工巧,又不失其自然。“古松”所表现的是卓立不附的操守,和万壑风生、千山月照的浩荡开阔气魄,也显示出王安石怀才自负而修身持重的品格。全诗骨气豪爽,格调高绝,形式与内容也和谐地统一着。

  虬甲龙髯不可攀,亭亭千丈荫南山。

  应嗟无地逃斤斧,岂愿争明爝火间!

  ——“道旁大松人取以为明”

  道旁大松是那么苍劲雄伟,而其遭遇却又是如此的难堪!诗人正借此慨叹自己的不平。前两句隐喻作者自己刚直豪迈的性格和高尚的理想;后两句说明被人们所误解的苦闷。感情真实深厚,道出心中幽愤。

  独山梅花何所似?半开半谢荆棘中。美人零落依草木,志士憔悴守蒿蓬。亭亭孤艳带寒日,漠漠远香随野风。移栽不得根欲老,回首上林颜色空!

  ——“独山梅花”

  这是被迫罢相以后,隐居锺山时写的。梅花秉性孤高,凌寒独放;但处境于荆棘丛中,而无人爱惜其将零落付诸草木。诗中的情调是沉郁、凄凉的,寄托着志士迟暮之感。

  对这类诗,如果牵强附会地追求其中的言外之意,就会损伤诗中原有的形象,是不恰当的;但反过来,否认它有所寄托,就会将它们降低到只是对自然景物的形似的描摹,因而也是错误的。

  四

  人的生活总是多方面的,其内心世界也往往是矛盾复杂的。王安石有他严峻刚毅的一面,也有他飘逸闲适的一面。这种错杂的精神风貌,生动而形象地体现在他的诗歌中。他不但写过前面所列举的具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深刻的时代意义的诗篇,也写了不少游山玩水、陶情遣意之作。他诗的风格,固然以瘦劲刚健为主导,但又是多样的:早年多奇险廉悍,晚年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

  在前面几类诗的简略分析中,大致可以看出王安石诗歌创作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的某些特点。现在对他诗歌创作的另一重要方面——写景闲适一类诗,也作粗浅的分析。

  王安石对描写景物具有特别的艺术才能。无论是古诗、律诗、绝句,不拘形式,都能运用自如,各尽其妙,而尤以绝句为工。

  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盘根虽巨壮,其末乃修纤……萧条烟岚上,缥缈浮青尖……江空万物息,四面波浪恬。峨然九女鬟,争出一镜奁。卧送秋月没,起看朝阳暹。游氛荡无余,琐细得尽觇。陵空翠纛舞,照影寒máng@⑨xiān@⑩。冢木立绀发,崖林张紫髯……穴石作户牖,垂泉当门帘……

  ——“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四十韵”

  这个宏丽的长篇,是他早年描写景物的代表作(限于篇幅,不能将全篇引下,这是很遗憾的)。它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真切生动的描写,丰富奇妙的想象,使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的自然景色如在眼前。笔力刚健奇峭,千锤百炼,如力士挽千钧之弓,力猛而手柔。

石梁度空旷,茅屋临清附图
。俯窥娇饶杏,未觉身胜影。嫣如景阳妃,含笑堕宫井。怊怅有微波,残妆坏难整。

  ——“杏花”

  娇媚的杏花,临水斜倚,花影倒映水中,好似顾影自赏的美人。这是多么幽美的描写啊!诗人更把风流艳丽的杏花,比作含笑投井的景阳妃,这种人格化的描写是多么形象、多么生动!“怊怅有微波,残妆坏难整”二句,则更为细腻传神,媚媚的娇态,栩栩如生。

  日净山如染,风喧草欲熏。梅残数点雪,麦涨一川云。

  ——“题齐安驿”

  一抹明霞黯淡红,瓦沟已见雪花融。前山未放晓寒散,犹锁白云三两峰。

  ——“初晴”

  前一篇对初春野景的描绘,真是维妙维肖,意境幽美,而颇有生气,使人有一种清新之感。后一篇仅仅二十八个字,就把雪后初晴的景象如画地呈现出来了。用字之精切,写景之传神,颇似王维。

  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襟不自知。除却春风沙际绿,一如看汝过江时。

  ——“送和父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

  诗中荒凉的景色,骨肉的深情,交融一气,因而感情的气氛显得更浓。它带有老年人特有的今昔之感,有一缕淡淡的哀思。它是那么平常,又是那么深沉,拂尽豪逸之气,而造幽深雅丽之境。

  竹里编茅绮石门,竹茎疏处见前村。闲眠尽日无人到,自有春风为扫门。

  ——“竹里”

  活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个老隐士的生活画面,他那种潇洒闲逸、飘然清高的风度,好象世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可是隐隐地又似乎有点牢骚,于世又不能完全忘却,他感到无聊和寂寞,他不能满足于这种超然世外的生活。这也就是他与王维最大的区别。

  尚有残红已可悲,更忧回首只空枝。莫嗟身世浑无事,睡过春风作恶时。

  ——“越人以幕养花因游其下”

  乍一看,我们很难相信这首诗与“龙泉寺”是同一作者。可是再静思一下,就觉得只有当年高歌:“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的王安石,如今才会有“莫嗟身世浑无事,睡过春风作恶时”的慨叹。两种心情是矛盾而又相通的。他施展过他的济世之才,为实现美好的理想战斗过,但最后终于在内外敌人的夹攻中,带着满身创伤回到家园。他一生辛勤努力所扶植起来的事业,犹处在风吹雨打之中,预感到的黯淡前景,更不堪设想,而自己却置身闲散,无能为力了!他焦急,他痛心;他想抓到一点什么,但什么也抓不到!

  从上面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同是描写景物的诗篇,但各有其特色。有宏丽刚健的长篇,也有清新雅丽的短句;有活泼愉快、婀娜多姿的工笔诗,也有沉郁悲壮、惆怅凄惶的抒情诗。这也说明作为诗人的王安石,他的内心生活是丰富而复杂的,他的艺术风格则是多样化的。

  此外,在王安石的晚年,还写了很多参禅说佛一类的诗。这类诗,很难说有多大思想意义或艺术价值,但其中却也渗透了一个久历世变、饱受风霜的老战士的身世之感。

  牛若不穿鼻,岂肯推人磨?马若不络头,随宜而起卧。乾地终不wò@(12),平地终不堕。扰扰受轮回,只缘疑这个!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其一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众生造众恶,亦有一机抽。渠不知此机,故自认愆尤。此但可哀怜,劝令真正修。岂可自迷闷,与渠作冤仇?

  ——同上其四

  用生活中平常的现象,说明当时社会的深刻哲理,其中有消极的因素,也有积极的因素,揉杂一起。语言非常通俗,但也由于引用了为我们所不熟习的佛经典故,今天看起来有些难懂。

  正文注释:

  (1)王诗“忆昨诗示诸外弟”。

  (2)杜甫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韩愈诗“龊龊”。

  (3)“宋史本传”。

  (4)王得臣“麈史”载安石语。

  (5)赵翼廿二史zh@ā(13)记“宋制禄之厚”

  (6)王诗“酬王詹叔奉使江东访茶法利害见寄”

  (7)王诗“读诏书”庆历七年作

  (8)曾巩诗“过王介甫归偶成”

  (9)参阅“西清诗话”。

  (10)邓广铭“关于‘王安石’的几点说明”(载1954年5月20日“光明日报”“图书评论”)

  (11)依据蔡上翔著“王荆公年谱考略”

  【外字】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氵加丸

  @②原字为山加才的繁体去纟

  @③原字为矢加曾

  @④原字为(壳几换成采)加殳

  @⑤原字为里下加灬右加甚

  @⑥原字为宀下加幸

  @⑦原字为韦加否

  @⑨原字为钅加芒

  @⑩原字为钅加舌

  @(12)原字为氵加宛

  @(13)原字为竹头下加合右加刂

  原载:《文史哲》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