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繁體

辛弃疾登临词的爱国思想与艺术表现

  罗开瑞

  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以他至死不忘收复中原、“临卒大呼杀贼数声”[(1)]的爱国赤诚抒写了620多篇“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2)]的爱国词章。其中,又数他的30来篇登临词写得最有爱国激情和被人称道。如被杨慎赞为辛词中“第一”[(3)]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被陈廷焯称为“落落数语,不数王粲登楼赋”[(4)]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被梁启超誉为“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5)]的“置酒小山亭为赋”之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都属此类作品。

  一

  为什么登山临水、登高临远最能牵动辛弃疾的词情诗意,并在登临词中总是表现出炽热的爱国情感呢?

  辛弃疾系山东历城(今济南)人,他出生时,家乡已沦陷于金13年之久。辛弃疾在《进美芹十论劄子》中曾追忆祖父辛赞对他幼年爱国思想形成的影响时说:“大父臣赞……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不共戴天之愤。”辛弃疾不负祖望,22岁时就起义抗金,曾率50轻骑驰骋金营,于五万敌军中活捉叛徒张安国。当他立下赫赫战功南归后,希望在南宋统治集团的支持下实现出师北伐、收复中原的政治理想,接连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陈述抗金主张和计划,可遭到苟安江南、醉生梦死的南宋投降派的忌恨、压抑和打击。从他23岁率部南归至68岁赍志以没的40多年里,除了南归初期在江浙两湖地区游宦及晚年两度奉诏出仕、先后在福建和两浙担任过地方官外,长达20年之久的时间是被迫退隐在江西上饶的带湖和铅山的瓢泉度过的。英雄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怨愤难申,他无论是居官还是被迫家居,田园山水都最能牵动他那颗热爱祖国山河、渴望统一中国的爱国志士之心。特别当他登山临水、登高望远之际,就找到了纵目南北山河、驰骋千年历史、品味百年人生的交汇处和最佳点,于是以他“胸有万卷、笔无点尘”[(6)]的才气,抒发与前代抗金民族英雄岳飞一脉相承的国仇家恨,表达与同时代的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爱国忧君孤臣泪,临水登山节士心”一样的爱国赤诚。辛弃疾无愧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词人,他的登临词集中体现了其爱国思想的时代主旋律。

  二

  纵观辛弃疾的登临词,我感到其爱国思想主要表现为主张北伐、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愤懑。辛弃疾的悲愤是当时爱国军民共同的悲愤,这是由于南宋统治集团实行民族投降主义,对主张抗金的爱国民军横加迫害和压制的结果。可贵的是,辛弃疾这位时代的歌手,以千回百转的千钧之力,带头冲破重压,喊出了当时人民群众普遍的抗战要求,表达了人民强烈的爱国感情。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回忆抗金武装斗争,正面表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尽管南归后的辛弃疾失去了抗金杀敌的机会,但他早年那段驰骋疆场、富有传奇性的战斗经历却影响到他一生的思想和创作。特别是当他重经战斗旧地时,往往勾起对过去的深切回忆。如题为“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的《水调歌头》词:

  落日寒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这是词的上片,当作者船靠扬州时,不由回想起43年前(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军南下,被宋军击溃于采石矶,完颜亮也被部下杀死。辛弃疾正在那时起义抗金,并在扬州以北地区与金人浴血战斗过。词中重温了自己青年时代驰骋杀敌的豪情风采,歌颂了武装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显示了词人的英雄本色。

  2、抒发爱国热情不被理解,遭受猜忌、排斥的苦闷。

  由于辛弃疾被视为“归正”人员、受抑制的“武人”,特别是他与当权的主和派政见不和,南归后漫长的45年,他都是在遭受猜忌、排斥、不被重用甚至弃置不用中度过的。因此,深感“孤危”的辛弃疾常常只有借登临排遣苦闷,吐露爱国衷肠。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就是其代表作: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愠英雄泪?

  这首词是作者30岁时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所作,它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词的上阕写自己这个从北方来的江南游子,登上赏心亭,观看“献愁供恨”的秋景,孤独地把宝刀看了又看,把栏干拍了又拍,可发泄不了满腔的悲愤,更无人理解他的“登临意”。下阕承“登临意”步步展开,说明自己既不学张季鹰忘怀时事、思美味而弃官归乡(何况南北已分裂,有乡难归),也不象三国时的许汜那样求田问舍、筑自己的安乐窝;然后正面申诉自己惋惜的是年华虚度,北伐理想不能实现;忧愁的是国家危亡、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尽管男儿有泪不轻弹,但他仍为此伤感得落下泪来!这样的“英雄泪”和“登临意”,真令那些投降派愧死!

  辛弃疾是一个“进亦忧、退亦忧”的爱国志士,他在另一首退居江西农村时的临水之作《水调歌头·盟鸥》里,以看似旷达实则悲辛的词句“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皆来”曲折地表达了遭猜忌、不被信用的痛苦,并用白鹤比喻自己高洁的情怀和人品。

  3、借怀念古代英雄人物,抒发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的抱负和英雄失志的悲愤。

  辛弃疾在登临词中还以热烈向往的笔触歌颂了古代一些功绩卓著的英雄人物:有“悠悠万世功”的大禹(《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有“隆中卧龙”的诸葛亮(《水龙吟·咏瓢泉》);有出师北伐感叹“树犹如此”的桓温(《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有“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的三国鼎立人物曹操、刘备、孙权(《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有“石卧山前认虎”的飞将军李广(《雨中花慢·登新楼》);有“尚能饭否”的老将军廉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作者歌颂这一大批英雄人物,是为了抒发自己的英雄襟怀和渴望为国立功的抱负。同时,他又感叹现在再也没有象刘裕、孙权这样的英雄和“明主”出现了;自己象立了赫赫战功却不得封侯的李广一样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象老当益壮的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廉颇尚有人问候,而自己却连问候的人都没有,从而又抒发了英雄失志的悲愤。

  4、对醉生梦死的投降派给予嘲讽和警告。

  南宋小朝廷是一个典型的对外以金帛媾和的投降王朝,当政者都是一伙文恬武嬉、醉生梦死、苟且偷安的投降派。辛弃疾在对他们感到痛心和憎恨的同时,并给予了辛辣的嘲讽和严重的警告。如“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谢公雅志还成趣。记风流、中年怀抱,长携歌舞”(《贺新郎·题赵兼善龙图东山园小鲁亭》);“却忆安石风流……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唯消棋局”(《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岁云暮矣,问何不、鼓瑟吹竽?君不见、玉亭谢馆,冷烟寒树啼乌”(《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作者揭露南宋统治者兵马入库,做着外患无存的太平梦,借东晋王谢诸人影射南宋投降派;并嘲笑他们害怕正义战争:“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同时暗示他们没有好下场:“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5、对北方失地的凝望和父老乡亲的关怀,表达收复中原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

  由于辛弃疾从小生长在沦陷区,故对北方失地惨遭金人蹂躏的广大人民的痛苦生活有深切的体会;他常常登高望远、遥望北方故土,渴望把人民救出苦海。如《木兰花慢·题上饶郡圃翠微楼》就表达了这种感情:“登楼更谁念我,却回头西北望层楼。云雨珠帘画楝,笙歌雾鬓风鬟”;“父老愿公欢。甚拄笏悠然,朝来爽气,正尔相关。难忘使君后日,使一花一草报平安。”他向西北方向看至今尚未收复的沦陷区,过去的繁华已一去不返,现正被一片阴云腥雨笼罩;南宋统治者却不思收复,在歌舞升平中苟安度日;而他,为此愁白了头发。尽管他已被弃置不用,但仍时时关心国家大事,希望能经常听到一些有关国泰民安和收复的好消息。在《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中,他写道:“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念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他牢记国耻家恨,思念沦陷区、不知有多少发愁的乡亲父老,希望把他们救出苦海,可朝廷尚没有出师北伐的打算。他失望极了,只好借酒消愁,表达出北伐理想无法实现的痛苦心情。

  三

  写景和抒情是登临词中两大艺术表现要素。既要写登临所见之景,又要抒纵览所感之情,做到情景交融、意与境浑,才算达到高超的艺术境界。辛弃疾的登临词,无疑是精湛的艺术结晶。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是通过多种艺术手法予以表现的。下面我想就其写景和抒情的艺术特色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1、选取象征性的景物表达自己的爱国感情,显示出即事叙景的特色。

  辛弃疾登临词的景物描写,给人一个特别深刻的感受,就是他所登的几乎都是“危楼”、“危亭”等让人感到惊心的景点,所看到的几乎全是“斜阳”、“落红”之类显示衰亡、凄凉的景物。如:

  “吹不断斜阳依旧,茫茫禹迹都无。”(《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

  “寻常巷陌,斜阳草树,人道寄奴曾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过危楼,欲飞还敛,……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看渔樵,指点危楼,却羡舞筵歌席。”“可惜南楼佳处,风月已凄凉。”(《水调歌头·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总领王漕、赵宋置酒南楼,席上留别》)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向危亭横跨,玉渊渝碧……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满江红·题冷泉亭》)

  危,既有“高”的意思,也含“危险”之意;而“斜阳”、“断肠烟柳”之类,更是国家衰亡的象征。从这些象征性的景物里,人们可以感到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笼罩在一片凄凉的气氛里,如同西下的夕阳,危危欲坠。这分明是真实现实的写照!从这些时时让人担忧的景物描写里,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辛弃疾那颗激荡着的、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之心,而且体会到作者登临时“缘事而生情、就景而写心”的写景抒情的表现艺术。这与一般的从感受真实景物出发、进行借景抒情的描写有所不同,显示出“即事叙景”的特色。

  清人周济曾概括辛词的这一写景特征:“北宋词多就景叙情……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7)]

  2、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抒发爱国感情,呈现抒情方式多样化的特征。下面从几种主要抒情手法来看:

  (1)直接抒发爱国感情。在辛弃疾的登临词中,有一些直抒胸臆、明白如话的句子,直接表达了爱国感情。如“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用两句带感叹的句子表达了对金兵入侵以来,多少人流离失所、血泪成河和北方大片领土沦陷敌手、至今尚未恢复的痛惜心情。又如前文曾引用过的“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今老矣,过扬州”。用过去、现在对此,直接抒发抗金的英雄气概和英雄壮志难酬的愤懑。

  但在辛氏登临词中,象这样直抒胸臆的方式并不多见。这是由于辛弃疾特殊的“孤危”地位,统治者的迫害和压抑使得他表面上“百炼都成绕指,万事直须称好”,而实际上他主张抗战、收复中原的理想却至死未曾改变,因而不得不摧刚为柔、“潜气内转”,采用其他方法曲折地表达爱国感情。

  (2)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来抒情。辛弃疾继承了屈原用香草美人自比的比兴手法来抒发爱国感情的传统。如题为“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的《摸鱼儿》,就是传统比兴手法的运用。词的上片写登临所见的暮春景象,并以青年女子的口吻,表达怨春、惜春的心情;下片怀念古代同样怨春、惜春的美人陈皇后,以陈皇后失宠于汉武帝比拟自己见弃于朝廷,并以得势的赵飞燕、杨玉环比喻投降派,用“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警告他们:不要太得意了,将来你们没有好下场!从而表现出柔里透钢、绵里藏针、貌似婉约、实则豪放的艺术风格。

  (3)大量运用典故抒情。辛弃疾的登临词,几乎每首都含有典故。用典故抒情,可以说是辛词的最大特色。一个典故总是包含有人物、情节、场景或警策性的语言。引用蕴含丰富的典故,就可以曲折、生动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如《水调歌头·过南剑双溪楼》中,便连用了数典:“举头西北浮云”引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这句话字面上理解为“向西北方向看,已被浮云遮住了”,实质上是说“看西北地区,已成为金人沦陷区”;“倚天万里须长剑”引用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表达了作者想倚天抽出万里长的宝剑来扫荡浮云、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用了《晋书·张华传》里有关龙泉、太阿双宝剑紫气上冲斗牛的故事;“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化用了曹操“月明星稀,鸟鹊南飞”里的诗句,作者的笔触从历史转向现实描写,这种清冷耸危的景物恰是严峻现实的写照;“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引用了晋书里温峤在牛渚矶燃犀角照水怪的故事,表达自己想跃入水中寻觅神剑,凭借它收复中原的愿望;“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是说自己担心受到投降派的谗言陷害和阻挠;“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引用杜甫《秋日夔府咏怀》里“峡束苍江起,岩排古树圆”诗句,明写西溪、东溪二水汹涌澎湃、在此被峡口约束,暗喻自己理想难以实现的激荡悲愤情怀;“元龙老矣,不妨高卧”是反用典故,三国时关心国事的陈元龙看不起求田问舍的许汜,自己睡大床,让许汜睡下床;而这里说元龙老了,不妨睡大觉,就是讲反话,抒发了自己老当益壮、想为国出力却不被用的满腔悲愤。该词通过这一系列典故的运用,就把自己想收复中原的理想抱负、受到的阻碍及理想难以实现的悲愤,全都曲折地表达出来了。而且做到不着痕迹、天然浑成,达到了第一等的艺术境界。

  四

  辛弃疾的登临词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其爱国思想和艺术革新精神,在当时乃至后来的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其影响下,与他同时或稍后,出现了一大批“辛派词人”,如陈亮、韩元吉、杨炎正、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他们用词来抒发爱国思想,发表感慨和政见。

  今天,辛词的爱国主义思想,仍是我们必须继承的民族之魂。中共中央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认为这些“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辛弃疾的爱国词章无疑属于优秀传统文化之列。让我们继承辛弃疾炽热的爱国思想,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

  注释

  (1)《济南府志·稼轩小传》。

  (2)刘克庆:《辛稼轩集序》。

  (3)杨慎:《词品》。

  (4)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转引自上疆村民重编,唐圭璋笺注的《宋词三百首笺注》。

  (5)梁启超:《艺蘅馆词话》。

  (6)彭孙遹:《金粟词话》。

  (7)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原载:学术论坛

+展开全文